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课文内容:通过对《醉翁亭记》的阅读,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习作者欧阳修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自信。通过阅读《醉翁亭记》,学生将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强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感知,同时了解欧阳修的人生哲学,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经过前期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然而,由于《醉翁亭记》作为一篇较为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其语言表达较为含蓄,文风古朴,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知识方面,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掌握,但具体到《醉翁亭记》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和语境理解,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对文言文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的把握。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不足或者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此外,学生的思维习惯也较为重要,一些学生可能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对文言文作品的深入思考和创造性解读。
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性有待提高,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这对课堂学习产生了影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达成。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关键文言词句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对《醉翁亭记》中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哲理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醉翁亭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4.运用互动式教学,如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境,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醉翁亭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想象欧阳修当时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情境,激发学生对《醉翁亭记》的兴趣。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断句、词义解释、句子翻译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介绍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举例说明:教师选取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如“环滁皆山也”,通过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3.课堂活动(约30分钟)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取文章中的一段,分析其写作特色和表达效果,并进行小组汇报。
-角色扮演:教师选取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如欧阳修、醉翁等,让学生扮演这些角色,通过模拟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和情感。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醉翁亭记》中的诗句,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让学生体会诗句的意境和哲理。
4.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翻译句子、解释词义、概括段落大意等,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醉翁亭记》的写作特色和欧阳修的文学成就。
-学生反思: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醉翁亭记》全文,并完成相应的阅读笔记和思考题。
-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醉翁亭记》中的景物描写为灵感,创作一篇短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欧阳修全集》:通过阅读欧阳修的文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宋代文学史》: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背景,以及欧阳修在其中的地位和影响。
-《醉翁亭记》相关研究论文:查阅学术期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