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年小学教育研究的本土化行动与思考来自东北师大附小的实践.docx

发布:2025-04-10约4.55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教育研究的本土化行动与思考——来自东北师大附小的实践

1

办学理念本土化:

研究传统哲学,继承办学成果

率性教育之“率性”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

我国传统哲学研究,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之“根”、之“魂”。陈元晖先生提出,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如《中庸》。《中庸》开篇的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非常凝练地表达了我们中国人关于天命、人性和教育之间关系的看法。2014年10月,学校提出“率性教育”的基本构想。“率性教育”之“率性”源于《中庸》中的“率性之谓道”。“率”即遵循之意,“率性”就是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率性教育”就是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教育,就是“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的教育。

保护天性就是保护儿童愿意探究、愿意想象、好问好动等天性。尊重个性就是尊重儿童的差异,要打破管理方式、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完美主义,少搞“一刀切”,要严而有度,不能对学生苛求。培养社会性,即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合作态度、规则意识和责任观念,为学生未来成为合格公民奠定价值基础。

率性教育是对东北师大和附小的文化传承

率性教育的提出,是对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中的进一步发展,附小要继承并发展于大学的教育理念。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大力倡导“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倡导这一教育理念,使施教者与受教育者建立一种融洽、和谐、平等的关系,为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自由的空间和良好的氛围。无论是“尊重的教育”,还是创造的“创造的教育”,其核心目的都是要“解放儿童”,让儿童成为教育中的主人,让儿童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爱,而率性教育正是体现了儿童本位的教育。

东北师大附小首任校长王祝辰

率性教育的提出,也是对附小近七十年来优良的办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首任校长王祝辰,早在近七十年前就提出了顺应儿童天性的观点。他在1936年他就在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写了《动的教学法之尝试》《小学各科新教学法》等著作,提出了“儿童有动的本能,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辈从事教育者,便应当顺应或利用儿童这种自动力”这样可贵的思想。纵观东师附小的发展,在各个时期的实验探索中,都是围绕如何促进儿童、发展儿童,以儿童的视角开展各个试验研究,而率性教育正是从儿童本位的视角走进儿童、关照儿童,体现了对学校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它所承载的是附小近七十年发展所沉淀的潜心研究、大胆实验、示范引领的优良传统,是对我校办学实践中“以人为本,尊重儿童”的儿童观的总结与提炼。在学校发展的新阶段,“率性教育”办学理念顺应了既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扎根附小的改革实际,彰显了“历史性、时代性、本土性”的鲜明特点。

王祝辰校长的三部著作

2

研究问题本土化:

顺应时代发展,立足学校需要

东师附小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现实背景。它一直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前沿,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保持着研究的前瞻性和时代性,起着引领前沿、示范一方的作用。学校整体的改革与研究,应该体现时代发展对于学校教育需要的回应,可以说附小改革发展史就是当代小学教育变革发展的缩影。

聚焦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确定全局性的实践课题

东北师大附小的教育研究一般以3-5年为一个周期,依托学校课题研究引领带动学校各领域协同改革。学校始终保持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密切关注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探索教育实践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选择和挑战我国基础教育前瞻性课题,引领学校不断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单科单项课堂教学改革到80年代进行的整体教育改革,再到90年代初的“小主人教育实验研究”和“小学生主体性教育实验研究”,再到本世纪初,为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变化,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突破口,全联动式地开发校本课程,实现了学校课程体系的重构,东师附小的改革探索展现出一所小学对于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话题的实践性回应,体现了一所小学在教育改革与研究中的前瞻性与时代性特征。

伴随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常态,当我们重新梳理、反思当前学校或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儿童发展的需要时,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速成的教育”,“功利的教育”提出“率性教学”的实践性主张,倡导教学要体现“有根源”“有过程”“有个性”三个关键词。“有根源”强调要挖掘知识的“根源”,依循儿童学习规律和特点,让教学有据可依。“有过程”强调让学生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经历人类知识再发现的过程,重视归纳。“有个性”强调基于儿童的差异展开教学,不搞“一刀切”,不追求完美。“率性教学”提出的三个关键词是基于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思考,是颇具问题指向、时代意义、生态意义的教学观念;也是对现有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传承、发展和创新意义的教学观念。它将成为我国学校未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