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docx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2日第2节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观察和模拟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2.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纬度、高度的大气运动特点及其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3.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大气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4.强化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讲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
-强调不同纬度带(如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气压差异和风向特点。
-通过实例分析大气运动对天气现象的影响,如季风的形成和洋流的作用。
2.教学难点
-理解大气运动的三种主要类型(热力环流、水平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
-分析大气运动在地球不同纬度带的复杂分布和变化规律。
-掌握使用等压线图和风向标分析大气运动的方法,包括风向和风速的判断。
-突破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如使用热源模拟热力环流,使用旋转盘模拟科里奥利力,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大气运动的机制。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白板、地球仪、等压线图模型、风向标模型
-课程平台:地理教学软件、在线地理学习平台
-信息化资源:大气运动相关动画、等压线图和风向图库、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软件、实地观察记录表、小组讨论活动指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天气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天气现象?
2.提出问题:大气是如何运动的?这些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大气运动的基本类型
-热力环流: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展示热源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理解。
-水平气压梯度力:讲解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产生和作用,展示风向标模型,让学生观察风向变化。
-科里奥利力:讲解科里奥利力的产生和作用,展示旋转盘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风向偏转。
-用时:10分钟
2.不同纬度带的大气运动特点
-赤道低气压带:讲解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和风向特点。
-副热带高气压带:讲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和风向特点。
-极地高气压带:讲解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和风向特点。
-用时:5分钟
3.大气运动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举例说明大气运动对降水、气温、风向等天气现象的影响。
-分析季风和洋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用时:5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大气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拓展。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风向和风速?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展示等压线图和风向标模型,帮助学生理解。
3.教师提问: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观察并记录当地天气变化,分析其成因。
教学时长: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大气运动的基本类型,包括热力环流、水平气压梯度力和科里奥利力的概念和作用。
-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纬度带的大气运动特点,如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气压差异和风向特点。
-学生能够解释大气运动对天气现象的影响,如季风的形成和洋流的作用。
2.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等压线图和风向标,判断一个地区的风向和风速。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如解释我国某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
3.实践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