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解读+真题回放+闯关检测第十一讲主旨领悟题(原卷版+解析).docx

发布:2024-03-30约6.0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讲主旨领悟题

题型阐释

主旨把握,即把握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把握,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

精题回放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答:

【答案】想到几百年以前的南朝统治者推崇佛教,大兴佛寺,劳民伤财,但佛寺并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南朝政权,而现在晚唐的统治者正重蹈前人的覆辙——那它就不是一首简单的写景诗,而是怀古诗。作者是在借古讽今: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解析】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此类题的解答,要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要观察诗中作者写了什么事,什么物,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有时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写得背景来考虑。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一小题,以简答的形式,赋值3到5分。

解题方略

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理趣诗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理趣诗妙在无意说理而理随境生,妙在寓论于景、寄理于物。在理趣诗中,理语通常与情语、景语融为一体,景语、情语就是理语。怀古诗,是指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诗作。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又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咏物诗,即描摹物象的诗歌。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咏物诗往往不是单纯地描摹事物,咏物是为了抒情、言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表面是写景,是说方塘之水——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但结合题目《观书有感》,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作者阐发对书法艺术的感悟:这作品为什么如此清新隽永呢?原来是由于书写者内心有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书法艺术如此,万事万物也是同样道理。回答题目的设问,我们还应该结合自身学习知识,或者接受新事物的经历、体会来谈。

示例: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

闯关检测

(2023·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半夜。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023·浙江丽水·中考真题)

月山草堂四咏①

[明]汤显祖

(一)

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

山中所有应如此,直是江南陶隐居。

(二)

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

不知丛桂山中客,长听潇湘云水音。

(三)

君子山前放午街,湿烟青竹弄云霞。

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

(四)

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

西风暮雨何辞醉,便向池亭卧亦清。

【注释】①选自《汤显祖诗文集》。月山,在遂昌县城西。

3.下列是四首诗歌的标题,请将诗歌序号分别填到对应的标题后面。

松屋卧云()竹院烹茶()荷亭酌酒()竹窗延月()

4.你从这组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