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话语的多模态分析的开题报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师课堂话语的多模态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主导人,发出的话语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师的课堂话语分析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而多模态分析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可以更全面地分析教师的课堂话语,了解其中的视觉、语言、空间、身体等多种模态语言。本研究旨在通过多模态分析教师课堂话语,更深入地探究教师话语的特点和影响学生学习的机理,以及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研究将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一所小学一年级班级进行观察和记录。在观察时,研究者将记录教师的语言、肢体动作、表情等多种信息,并将其整理成视频资料。对于这些资料,将采用多模态分析方法,对于教师课堂话语中的视觉、语言、空间、身体等多种语言进行系统的分类、分析与比较。最后,将结合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分析不同的多模态语言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揭示教师多模态话语特点及其对学生学习的机理。
三、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将在以下几方面达成预期结果:
1、通过多模态分析,探究教师在课堂中的多模态话语特点;
2、研究教师不同的多模态话语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机理,揭示其中的对学习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3、为教师在日常实践中提供借鉴和指导,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多种模态语言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参考文献
Bernstein, B. (1996). Pedagogy, 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 Theory, Research, Critique. London: Taylor Francis.
Chin, C. (2006). Classroom interaction in science: teacher questioning and feedback to students respon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8(11), 1315-1346.
Fisman, R., Harrison, G. (2009). Does presentation format matter? The effect of PowerPoint vs. oral presentations on student motivatio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2(4), 437-450.
Kress, G. (2010). Multimodality: 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London: Routledge.
Van Leeuwen, T. (2005). Introducing Social Semiotics. London: Routledge.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