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学情志病证及其防治.docx
情志病证及其防治
内容提要
病理变化,是疾病及其证候发生与外在表现的内在原因和机制。情志病证,是由情志病理变化产生一类疾病及其证候。继上一章学习和认识情志病理之后,本章情志病证及其防治顺理成章成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必修内容。什么是情志病证?典型的情志病证是怎样的?通过典型情志病证,如何了解情志病证的预防和治疗?本章将逐一做出论述,为中医情志学指导临床情志病证的防治奠定可靠理论和科学基础。
引言
栾某,一边工作,一边在读学位,因而心理压力很大,稍不顺心,便烦躁易怒,平时口苦,大便燥结。近四个月来,每值经前1周,始感乳房胀痛,伴急躁易怒,两胁窜痛,头目眩晕胀痛,至经行方休。月经先期而至,血色紫暗,夹有少量血块,少腹胀痛,失眠多梦,吞酸嗳气,舌苔薄白,脉弦。双重的压力使她患上了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syndrome,PMS)。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我们面临多种机遇与挑战,巨大的心理压力使我们的情绪出现了异常,心理疲劳是引起人们情志病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以情绪异常为主的情志病证成为困扰当今社会、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跃升为疾病谱的第一位。本章将对情志病证的概念、临床特点、诊断要点、防治措施等逐一展开分析论述。
第一节何谓情志病证
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志与健康、疾病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情志相关的疾病,历来命名不一,给临床研究和应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有必要对情志病证进行规范统一的命名,明确界定其内涵,并且将其与西医学的相关概念加以区别,以适应情志理论和临床研究发展的需求。
一、情志病证的界定
病证,是病证结合的简称,指现代医学疾病和中医辨证的结合。疾病,涵盖了现代医学明确诊断的各种疾病及综合征;证候,是指疾病明确诊断下的中医辨证分型。
情志病证,是病证结合的一个类别,与其他病证不同,是指以情志刺激为主要原因或诱因而发生的疾病与证候,以及虽无情志刺激致病,但临床表现具有明显情志症状的病证。
以上界定是依据中西医学与情志有关病证的大量现代研究及其科学证据而做出。中医对情志病证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在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就已经认识到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已经脱离鬼神致病说。内经以来,历代医家都对情志致病有所发挥。现代学者对于情志病证的含义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具体而言,中医所论的情志疾病包括:第一,情志刺激所致的以情志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如郁证、脏躁、不寐、癫狂等。第二,情志刺激所致的以形体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身疾病,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的多种疾患,如:哮喘、噎隔、泄泻、阳痿、痛经等。
情志病证的概念,涵盖了病因、发病、类型、表现等要素,明确了研究范围,并与国际上情绪调节的主流观点相呼应,可为后续研究指明范围和方向。
二、情志病证与心身疾病、精神疾病的联系和区别
情志病证发病与情志刺激密切相关,诊断与治疗需要专业性知识与方法。因此,有必要研究情志病证和其他临床相关疾病的区别与联系。
(一)心身疾病与精神疾病的含义
心身疾病的发生与情志刺激因素有直接相关性,又称心理生理障碍,不是精神病或神经症,而是一系列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临床表现以躯体疾病症状为主的疾病。这类疾病的病理变化往往限于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器官或系统的功能障碍,是与社会紧张刺激、遗传素质及人格特征和情绪有关的躯体疾病。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二)情志病证与心身疾病、精神疾病的关系
情志病证是指发病及临床表现与情志刺激密切相关的一类疾病,其发病原因有情志刺激因素,一旦发病后可以有躯体症状,也可以没有躯体症状,但一般有明显的情志变化,而且疾病的转归也受到情志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情志病证是在各种引起情志异常的因素刺激下,个体产生的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的改变及其心理、生理相互关系的变化。
现代心身医学认为,心身疾病的心理因素在疾病的方式、发展和转归上起重要作用,而躯体疾病没有这些特点。心身疾病与神经症、精神病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有明确的躯体损害症状,通常累及植物神经支配下的组织或器官,而后者则无器质性病变,仅表现为功能障碍和行为异常。
中医对心身疾病的认识范围很广泛,既包含了现代心理学的心理障碍、神经症的内容;也包含了现代心身医学各种病症的内容;还包含了现代医学精神病的内容。
三、情志病证临床特点
情志病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临床特点:
(一)具有典型的情志异常表现
典型的临床情志改变,随病证的变化而表现为愤怒、抑郁、焦虑、自责、畏缩、挫败感、易激惹等不良情绪。
(二)情志刺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的病因或诱因)
情志因素或相关事件作为疾病的诱因,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