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学情志心理.docx
情志心理
内容提要
心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人的能力、气质及个性心理特征。情志,是心理活动的三个过程之一。因此,情志心理是指情志活动的心理过程,以及与其他心理过程及个性和能力的关系。
情志活动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其与认知和意志过程关系如何?个性特征如何影响情志反应和表达?对此,本章做出深入探讨和回答,由此奠定下一章的理论基础。
引言
日常生活经常可见:面对同样的情志刺激,人们会有不同的情志反应,同一种情志反应还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无故受辱、愿望受阻等,有人会勃然大怒,有人则不动声色。即使愤怒,有人怒不可遏,有人则怒而不发。要理解这些不同的反应和表现,只有深入探讨情志与心理各侧面的复杂联系,才能得出明确的认识。
依据中医学有关认识,结合情绪科学研究进展,做出如下论述。
第一节情志与欲、愿
欲,即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愿,即乐意,想要,希望。欲和愿是两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医学含义的心理学概念,因此有必要从其词源本义上了解其含义演变,进而探讨其与情志的关系。
一、欲
(一)欲的含义
1.欲的本义
欲的本义,是指对谷物的求取,对饮食的需求。《说文》:“贪欲也,从欠谷声。”
2.欲的引申义
欲,引申为对物、对事的贪求,再后抽象为一般意义上的欲望。欲望,即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具体体现为物欲、情欲、色欲三个方面。物欲为想得到物质享受的欲望;情欲指对异性的欲望;色欲包括对性行为要求的性欲及情欲。由此可见,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人的本能需求及满足联系在一起的。
(二)欲与驱力
1.驱力的概念
驱力,指有机体为维持生存和延续种族而与生俱来的,个体为满足生理需要而活动的内在驱动力量。心理学中用于解释个体行为内在原因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动机概念的基础。驱力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与个体的生理需求相联系着,并通过其行为得知驱力的存在和作用。例如,由于饥饿、口渴、性饥渴,驱使人或动物产生去进食、饮水、交配的冲动就是驱力存在的证据。美国心理学家赫尔对有关驱力的大量研究进行概括,认为驱力与生理上的需要有关,与习惯类似,但又有所不同;驱力没有种类,也没有一定的方向,它只为行为提供能量,在增强了行为的同时自身就被削弱了,它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2.欲与驱力的关系
与以上驱力概念相对应,中医学中“欲”的含义及内容表达了驱力的部分内涵。首先,与人的生理需求相联系的欲望,无论物欲、情欲、还是色欲,都具有驱使个体为满足其生理需求而活动的动力作用,具有驱力的关键属性特征;其次,证明驱力的主要例证,如进食、性冲动等均是欲望的具体体现。因此,就其本质属性或概念内涵而言,欲望与驱力是一致的、同义的。但在驱力的性质、作用及与行为的关系等方面,如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增强行为的同时,本身被削弱。简而言之,在概念内涵上,欲与驱力是一致的;在驱力理论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传统理论虽然直觉意识到驱力的概念属性,但未能再深入上升到对驱力的理论认识水平。
二、愿
(一)愿的含义
1.愿的本义
愿,本义系指小心从事,说话慎微。《说文》:“愿,谨也,从心,原声。”
2.愿的引申义
愿又指心愿,愿望。另外,愿还指希望、倾慕、思念等,但多属后起之义。因此,愿即愿望、乐意、想要、希望。
(二)愿与动机
1.愿和动机的概念
愿望,是指将要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种目标的想法,是与人们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因此,通常称为主观愿望。愿望引导行动,具有某种愿望从而才产生某种目标指向明确的行为活动。愿望具有指引人的行为的动力作用,因而与动机在含义上具有一致性。中医学、中国传统文化以“愿望、意愿”等词表达动机的概念及其含义。
动机,是心理学为解释人们行为的原因而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在情绪心理学中,动机被认为是“只要人们试图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动机的概念就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存在着,它只是行为的一种假设的原因,是隐藏在行为背后的一种力量,因而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去理解行为”。如前所述,驱力具有其生理基础,与驱力相对照,动机更多的属心理性的,是与人们的社会性需求相联系的。因此,是人们行为心理学的原因,动机一般解释为:推动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驱力是动机的基础。
2.愿和动机的关系
概括以上例证可见,不同于与人的本能需要相联系的欲、愿,二者基本含义在古代无论是文化还是医学上,均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求相联系的心理和行为,欲、愿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驱力和动机的内涵。区别欲、愿的这两种基本含义是重要的,它是理解前面原始情绪与继发情绪的知识基础,是学习以下情志与驱力、动机的前提。
三、欲、愿和情志的互动影响
情绪与动机、驱力的关系是情绪心理学的重要问题,在伊扎德情绪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医传统理论中虽然没有这一名词,但对其概念有一定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