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习题及答案.docx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幼儿认为月亮在跟他走,只要他不走,月亮也就不走了。这种现象反映了幼儿()的思维特点。
A.泛灵论
B.自我中心
C.思维不可逆性
D.思维的刻板性
答案:B。幼儿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来解释事物和现象,认为月亮跟着自己走,体现了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
2.幼儿在计算“3+2=5”时,用手指来点数,这说明幼儿的思维处于()。
A.直观行动思维阶段
B.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C.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D.辩证思维阶段
答案:A。直观行动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的思维,幼儿通过手指点数来计算,是直观行动思维的表现。
3.幼儿常常“好心办坏事”,如将小鸡埋在沙里,浇水,并告诉老师“小鸡要喝水”。这说明幼儿()。
A.不会判断对错
B.好心但缺乏生活经验
C.思维的片面性
D.道德感不强
答案:B。幼儿出于好心照顾小鸡,但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做出了不恰当的行为。
4.问幼儿“什么是鸟?”回答说“鸟会飞”,这表明幼儿下定义处于()。
A.同义反复不会下定义
B.依据具体外部特征下定义
C.接近下定义水平
D.初步概念水平
答案:B。幼儿根据鸟的外部特征“会飞”来定义鸟,体现了依据具体外部特征下定义。
5.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这是()。
A.直观的概括
B.语词的概括
C.动作的概括
D.知觉的概括
答案:B。语词的概括是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
6.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象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象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答案:A。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幼儿看到白云自然地进行想象,属于无意想象。
7.幼儿在听老师讲《小红帽》的故事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创造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答案:C。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幼儿根据故事描述想象出形象,属于再造想象。
8.幼儿认为男的是“头发短短的”,女的是“梳小辫的”,这说明儿童所掌握的概念()。
A.以低层次概念为主
B.外延不恰当
C.内涵不精确
D.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答案:C。幼儿对男女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特征,说明内涵不精确。
9.幼儿难以理解反话的含义,是因为幼儿思维具有()。
A.表面性
B.绝对性
C.刻板性
D.片面性
答案:A。幼儿只能理解语言的表面含义,难以理解反话,体现了思维的表面性。
10.下列哪种活动反映了儿童的形象思维?()
A.做游戏,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
B.过家家,用玩具锅碗瓢盆做饭、吃饭
C.给娃娃穿衣、喂奶
D.儿童能算出2+3=5
答案:C。给娃娃穿衣、喂奶是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动作来进行思维,属于形象思维。
11.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辩证思维
答案:B。幼儿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12.儿童思维发展中,从发展过程看,形成最晚的是()。
A.直观概括
B.功能概括
C.语词概括
D.动作概括
答案:C。语词概括是在直观概括和动作概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成最晚。
13.幼儿知道“夏天很热,最好不要到户外去”反映了幼儿()。
A.感觉的概括性
B.知觉的概括性
C.思维的概括性
D.记忆的概括性
答案:C。幼儿通过对夏天天气热这一现象的认识,得出不要到户外去的结论,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14.幼儿在认识“b”和“d”、“土”和“士”、“方”和“万”等形近符号时出现混淆,这说明()。
A.幼儿的方位知觉不够精确
B.幼儿的观察概括性不足
C.幼儿的观察细致性不强
D.幼儿感觉的适应能力不强
答案:C。幼儿对形近符号出现混淆,是因为观察不够细致,不能准确区分它们的差异。
15.幼儿在进行分类活动时,将苹果、香蕉、梨归为一类,将老虎、狮子、大象归为一类,这是按照()进行分类。
A.事物的用途
B.事物的外部特征
C.事物的数量
D.事物的本质特征
答案:B。幼儿根据水果和动物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16.幼儿先学会说“再见”,较晚才学会问“晚安”,其重要原因是由于()。
A.情绪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
B.语言环境的影响
C.严格要求的作用
D.思维发展水平的影响
答案:D。“晚安”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幼儿思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