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身边的物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下册教科版.docx
第一单元《身边的物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下册教科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一单元《身边的物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下册教科版
设计思路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身边的物体》这个神奇的世界。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将一起走进日常生活,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我会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带领你们一步步揭开物体的神秘面纱。让我们一起在探索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吧!???
核心素养目标
1.观察与探究: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感受,形成科学的探究习惯。
2.科学思维:发展逻辑推理、类比分析等科学思维能力,对物体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3.实践与创新:通过动手操作,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激发创新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认识到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一年级的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已有初步的认识,他们可能已经能够说出一些物体的名称,如球、盒子、桌子等。但在科学探究方面,他们可能还没有系统的学习经验,对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的理解还比较浅显。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探索周围的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模仿和动手操作上,喜欢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来学习。在学习风格上,他们倾向于直观和体验式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身边的物体》这一单元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
-观察力的培养:一年级学生可能难以细致观察物体的特征,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实验操作:在科学实验中,学生可能因为动手能力不足或缺乏安全意识而遇到困难。
-科学思维的发展:对于一些科学现象的解释,学生可能难以用逻辑思维去理解和分析。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耐心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本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下册教科版《身边的物体》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物体相关的图片、图表,以及与日常生活中的物体相关的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准备透明容器、不同材质的物体(如塑料瓶、木块、金属块等),用于观察和比较。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每个小组配备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物体?请举例说明。
2.学生回答:球、盒子、桌子、书本等。
3.老师总结: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些身边的物体。
二、新课讲授
1.物体的认识
(1)老师展示不同材质、形状、大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名称。
(2)学生回答:塑料瓶、木块、金属块、球等。
(3)老师总结:物体有不同的材质、形状、大小等特征。
2.物体的分类
(1)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分类方法。
(3)老师点评并总结: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材质、形状、用途等进行分类。
3.物体的特性
(1)老师展示不同物体的特性,如透明度、硬度、导电性等。
(2)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特性。
(3)老师总结:物体具有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物体的用途。
4.物体的作用
(1)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生活中的作用。
(2)学生回答:塑料瓶可以装水,木块可以搭建房屋,金属块可以导电等。
(3)老师总结:物体在生活中的作用取决于它们的特性。
三、课堂活动
1.实验探究
(1)老师发放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老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现象。
2.小组讨论
(1)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3)老师点评并总结讨论结果。
四、巩固练习
1.老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材质、特性等。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
1.老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
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认识、分类、特性和作用。
3.老师总结:生活中的物体各有特点,我们要学会观察、思考,发现它们的奥秘。
六、课后作业
1.观察家中或校园中的物体,记录它们的名称、材质、特性等。
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它们有什么作用?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物体的特征、分类、特性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