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春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身边的物体《7.它们去哪里了》说课稿 .pdf

发布:2025-03-11约7.74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5春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身边的

物体《7.它们去哪里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下册第一单元《身边的

物体》中的第7课《它们去哪里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

课。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它们去哪里了》是本单元的关键一课。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对身边物体

的特征、分类、轻重、形状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观察一瓶水》和《哪个流动

得快》中对水这种液体的特性有了深入探究。而本课则聚焦于物质放入水中后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常见物质如食盐、红糖、小石子等在水中的现象,初步构建溶解

的概念,为后续学习物质的变化、溶液等知识奠定基础,在整个物质科学领域的学习

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内容编排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放入水中的场景,如冲糖水、泡茶等,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它们去哪里了”。接着,安

排学生观察食盐、红糖、小石子这三种典型物质放入水中前的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

和描述能力。在实验探究环节,详细指导学生将三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搅拌前

后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随后,通过研讨活动,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

析和讨论,尝试解释物质在水中的变化,逐步建立溶解的概念。最后,设置拓展活动,

让学生探究食用油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一步深化对溶解现象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

维。

二学情分析

一年的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的阶段。经过之前的科学学习,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一些特征,并且在小

组合作学习中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对实验探究活动充满热情。然而,由于年龄小,他

们的思维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能力较弱,对于较为抽象的“溶解”概念理

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操作不够规范、观察不够

细致、记录不够准确等问题。同时,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语言可能不够准确

和完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直观、生动

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_)科学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食盐、红糖、小石子等物质放入水中前后的状态变化,知道

有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有些不能。

2.初步理解溶解的概念,即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

中。

3.能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和不溶解现象。

(二)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设计并进行物质在水中溶解情况的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实验验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会运用观察、比较、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

操作能力。

3.在小组合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科学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如实记录观察到的现

象,尊重实验结果。

3.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溶解现象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如冲调饮料、洗衣服等。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学

生的生活能力。

3.通过了解一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准确描述食盐、红糖、小石子等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过

程,建立溶解和不溶解的概念。

2.学会运用观察、比较、记录等方法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二)教学难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