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docx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审美鉴赏能力:通过诵读《峨眉山月歌》和《江南逢李龟年》,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乐性和画面感,增强对古典文化的审美鉴赏能力。
2.培养文化理解意识: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3.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能力和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增进思维品质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词意象,锻炼逻辑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七年级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识记一些基本的古诗词知识,如诗人的名字、诗歌的背景等。但在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语言运用上,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尤其对著名诗人的作品表现出浓厚兴趣。学生的语文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能够流利朗读,但对诗歌的深入理解仍有困难。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视觉学习,通过图片和视频辅助理解;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听觉学习,通过朗读和音频资料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首先,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结构理解困难,可能影响对诗歌意境的把握。其次,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此外,学生在朗读时可能存在节奏感不强、停顿不恰当等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和纠正。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电子白板、计算机、音响设备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古诗词朗诵音频、诗歌背景资料电子文档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古诗插画、学生作品展示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峨眉山月歌》和《江南逢李龟年》这两首诗吗?谁能分享一下自己对这两首诗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简要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究这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二、课文主旨内容探究
1.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峨眉山月歌》,提问:“这首诗主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2.学生朗读并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中描绘了峨眉山月夜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远方的思念。
3.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江南逢李龟年》,提问:“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诗人与李龟年之间有何种情感?”
4.学生朗读并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中描绘了江南美景,表达了诗人与李龟年重逢的喜悦和对友情的珍视。
三、全文侧重点
1.《峨眉山月歌》的重点在于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峨眉山月”、“清溪石上流”等。
2.《江南逢李龟年》的重点在于抒发友情和怀旧之情,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汇和情感表达,如“江南逢”、“相逢何必曾相识”等。
四、实际教学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峨眉山月歌》中的意象,如“峨眉山月”、“清溪石上流”等,探讨这些意象如何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关键词汇,如“江南逢”、“相逢何必曾相识”等,探讨这些词汇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朗读指导
1.教师示范朗读《峨眉山月歌》和《江南逢李龟年》,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语气。
2.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学生的朗读错误,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3.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教师评选出最佳朗读者,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
六、作业布置
1.学生回家后,将《峨眉山月歌》和《江南逢李龟年》背诵下来,并在家长监督下进行默写。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的学习对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文化理解意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思维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八、课后拓展
1.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如杜甫、李白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古诗词知识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