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八课第三框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习题含解析部编版必修4.docx
PAGE
PAGE7
第三框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合格考达标练
1.中国民族交响乐原创歌剧《莫高窟》将意大利歌剧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相结合,通过中国特色民族交响乐器伴奏,在中国戏曲“紧拉慢唱”演唱形式中植入丰富多彩的节奏及和声改变,创建出一种全新的宣叙调艺术。可见,歌剧《莫高窟》在创作中坚持()
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在多样中求同,在沟通中化异③古为今用,中西合璧④在竞争中合作,在借鉴中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文化具有多样性,“化异”的说法是错误的,②不选;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竞争,解除④;①③符合题意。
2.莫言曾说:“我必需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需尽快地逃离他们。”这体现的道理是()
A.借鉴和吸取外来文化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
B.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必需以我为主
C.植根于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D.继承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主要任务
答案B
解析追随大师的过程是学习借鉴的过程,逃离是为了不让大师的写作风格抹杀自己的创作特性,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说法错误。
3.日前,某县宣布成立诸葛亮文化探讨会,争抢诸葛亮诞生地,引发舆论热议。争抢诸葛亮诞生地的背后是一些地方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名,争相“傍名人”,似乎没出名人就没有文化。这提示我们,发展文化()
①应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倾向②要坚守历史和文化的底线③须克服封闭主义倾向④应立足社会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争相“傍名人”说明在文化发展中没有立足社会实践,没有坚守历史和文化的底线,②④入选;民族虚无主义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否定,忽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材料未体现,①不选;材料未涉及封闭主义的倾向,③不选。
4.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改造传统中医、简洁仿照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犹如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这表明“中医现代化”()
①须要中西医药文化之间的沟通、借鉴与融合②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③须要体现时代精神④要全盘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要实现“中医现代化”,须要中西医药文化之间的沟通、借鉴与融合,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①②正确;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中“全盘接受”的说法错误。
5.胡适曾说,肯往前看的人们,应当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凭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这一主见要求文化创新应()
A.摒弃中国传统文化
B.沟通借鉴以至趋同
C.主动接纳外来文化
D.面对世界,批判继承
答案D
解析“肯往前看的人们,应当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说明文化创新要面对世界,博采众长;“凭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说明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革故鼎新,D项符合题意;胡适的主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而不是完全摒弃,A项说法错误;B项中“趋同”的说法错误;胡适的主见体现了要吸取优秀的外来文化,C项说法错误。
6.1917年,蔡元培在清华学校高等科发表演讲时说,吾国学生留他国者,不患其科学程度之不若人,患其仿照太过而消亡其特性。所谓特性,即地理、历史、家庭、社会所影响于人之性质者也。能保我性,则所得于外国之思想、言论、学术,吸取而消化之,尽为我一部,而不为其所同化。蔡元培的演讲主要启示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
①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坚决中华文化自信②把敬重和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放在首位③敬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融合发展④坚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不患其科学程度之不若人,患其仿照太过而消亡其特性”“能保我性,则所得于外国之思想、言论、学术,吸取而消化之,尽为我一部,而不为其所同化”,这主要启示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把敬重和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放在首位,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坚决中华文化自信,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不符。
7.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不忘原来、吸取外来、面对将来”。这指出了新时代推动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坚决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白前进方向。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坚持以实践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担负文化使命②“吸取外来”就是要辩证取舍外来文化,开放包涵③“不忘原来”就是要对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全盘继承④“面对将来”就是要创新发展,开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