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学习主题0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大单元学习方案(教学设计+导学案).docx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学习主题0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大单元学习方案(教学设计+导学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二章“城镇和乡村”中“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为主题,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人地协调观:理解城镇化进程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增强综合思维: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3.发展区域认知:比较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差异,提高对区域发展的认识。
4.培养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调查或模拟实验,探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高中地理学习前,已经对基本的地理概念如城市、乡村、人口、资源等有所了解。他们可能对城市化现象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但系统性的城市化进程、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生对城市化进程这一主题普遍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对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吸收新知识。学习风格上,多数学生偏好通过图表、案例等形式学习,同时也愿意参与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城镇化进程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城市化进程中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理解困难;二是缺乏对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析工具的实际操作经验;三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能力不足。这些挑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引导来帮助学生克服。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讲解城镇化进程的理论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探讨城镇化的影响。
3.设计“城市变迁模拟”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城镇化过程中的角色变化。
4.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城市化数据。
5.视频展示城市化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对城镇化现象的直观感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组城市和乡村对比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问题: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城镇化进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主题。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城镇化进程概述:讲解城镇化的定义、发展阶段、主要特点等。
2.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a.经济影响:城市化对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5分钟)
b.社会影响:城市化对人口流动、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作用(5分钟)
c.环境影响:城市化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作用(5分钟)
3.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城市为例,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b.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针对本节课内容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a.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b.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能为城镇化进程做些什么?
2.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并引导。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理信息:
a.如何运用GIS技术分析城镇化进程?
b.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拓展相关知识。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
a.撰写一篇关于城镇化进程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b.收集有关城镇化的案例,分析其优缺点及解决措施。
总计用时: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城镇化进程的定义与特征
-城镇化进程是指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等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城镇化进程的特征包括:人口增长、城市规模扩大、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
2.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以工业化为动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
-中级阶段:以服务业为主导,城市化进程加速。
-高级阶段:城市化与现代化同步,城市功能多元化。
3.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经济影响: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社会影响:促进人口流动、改变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