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pdf

发布:2025-04-23约1.63万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导学案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素养目标

1.识别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认识两类区域城镇化的差异。(区域认知)

2.运用城镇化过程规律,分析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并分析利弊,探讨我国新型城镇

化的举措。(综合思维)

3.理解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人地

协调观)

知识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助学助记

城镇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数量多

城镇人口比重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

数/总人口数×100%,是一个相对数值。城镇人口数量多的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不一定大。例如与日本相比,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多,而日本城镇人口比重大。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是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比重越高,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

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快慢。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

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城市的“五岛效应”

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对气候的影响表现最为

突出。“五岛效应”归纳如下:

(1)混浊岛——城市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2)热岛——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3)干岛——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含量低于郊区。

(4)湿岛——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含量高于郊区。

(5)雨岛——市区局部地区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于郊区。

新知预习

一、城镇化

1.概念:又叫,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

地区的过程。

2.标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

渐转移,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景观等。

3.动力: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1)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越。

(2)城镇发展与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镇的兴起与第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世界主要大都市带:美国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

兰大都市带、日本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我国大都市

带。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对比

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

水平高.

速度慢.

特点郊区化、“虚假城镇化”“”

3.我国的城镇化

(1)表现:城镇人口,城镇数量不断增加,持续提高。

(2)意义:拓展了高效率的,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

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探究重点

探究点一城镇化

核心归纳

1.城镇化的过程、表现及结果

2.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