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2.2.3 平面与平面平行教学实录 新人教B版必修2.docx
高中数学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2.3平面与平面平行教学实录新人教B版必修2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高中数学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2.3平面与平面平行教学实录新人教B版必修2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数学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2.3平面与平面平行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3月20日星期一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通过探究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学生能够理解空间几何概念,提升空间想象能力;通过逻辑推理,学生能够掌握平行平面的判定定理,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通过数学建模,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想象,学生能够通过图形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增强几何直观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和性质。
-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包括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的判定条件。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应用判定定理判断两个平面是否平行。
2.教学难点
-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概念的空间几何意义,特别是对于三维空间中平面关系的直观理解。
-掌握判定定理的应用,特别是在复杂几何图形中判断平面是否平行。
-理解并应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包括平行平面的距离和夹角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通过构造辅助线或面来辅助判断平面是否平行。
-对于学生来说,难点在于如何将二维平面几何知识扩展到三维空间,以及如何处理空间中点的位置关系。例如,在判断两个平面是否平行时,需要考虑两个平面上的任意直线是否平行,这需要学生对空间几何有深入的理解。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备有《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平面几何图形图片、空间几何模型视频、以及展示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图表。
3.实验器材:准备模型教具,如正方体、长方体等,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空间几何关系。
4.教室布置:设置小组讨论区,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讨论和操作,并准备实验操作台,方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PPT,包含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基本概念和判定定理的介绍,明确预习要求学生理解平面平行的定义。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如何判断两个平面是否平行?”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确保学生预习到位。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PPT,理解平面平行的定义和判定条件。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几何问题中应用这些判定条件。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提交预习笔记,包括对预习问题的回答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预习任务。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进行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不同平面关系的图片,引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概念。
讲解知识点:讲解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如果一条直线同时垂直于两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找出两个平行平面的实例。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判定定理应用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思考判定定理的应用。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尝试应用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在应用判定定理时遇到的问题,并与其他同学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活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涉及平面与平面平行判断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在线资源,如几何软件,供学生进一步探索。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提供反馈,指出学生的错误和改进方向。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推荐资源,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和练习。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并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空间几何模型:介绍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基本空间几何模型,这些模型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