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构造》教案 单元三 项目六 任务三 轿车车身结构认知与拆装.doc
《汽车电气设备认知与拆装》教案
课题序号
51
实施课时
4
使用教具
PPT、实车
课题名称
单元三汽车电气设备认知与拆装
项目六车身电气系统和车身认知与拆装
任务三轿车车身结构认知与拆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目标】
了解轿车车身的组成、分类和规格。
掌握轿车常见的驱动形式。
了解轿车车身的相关结构。
了解汽车车门结构。
了解汽车保险杠结构。
【能力目标】
1.了解常见轿车车身构件的分类与装配关系;
2.掌握车身、车门、车窗及附属设备的作用与组成;
3.能在实车上指出车身各覆盖件和附件的位置
【育人目标】
1.激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和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说出车身、车门、车窗及附属设备的作用与组成。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维修手册在实车上对保险杠及车门附件进行拆装。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回顾】
1.仪表和报警系统有哪几大部分组成?
2.仪表中各个警报灯表示什么意思?
【导入新课】
项目五车身电气系统和车身认知与拆装
任务三轿车车身结构认知与拆装
一、轿车车身认知
1.轿车车身的作用
汽车车身应对驾驶员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对乘员提供舒适的乘坐条件,保护他们免受汽车行驶时的振动、噪声,废气的侵袭以及外界恶劣气候的影响,并保证完好无损地运载货物且装卸方便。汽车车身上的一些结构措施和设备还有助于安全行车和减轻事故的后果。车身应保证汽车具有合理的外部形状,在汽车行驶时能有效地引导周围的气流,以减少空气阻力和燃料消耗。此外,车身还应有助于提高汽车行驶稳定性和改善发动机的冷却条件,并保证车身内部良好的通风。
2.轿车车身的组成及分类
轿车车身,它不仅是驾驶员的工作场所,也是容纳乘客和货物的场所。车身包括车窗、车门、驾驶舱、乘客舱、发动机舱和行李舱等。车身的造型有厢型、鱼型、船型、流线型及楔型等几种,结构形式分单厢、两厢和三厢等类型。车身造型结构是汽车的形体语言,其设计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性能。
车身按照受力情况可分为承载式车身和非承载式车身。目前轿车车身大多数采用承载式车身,承载式车身的汽车没有刚性车架,只是加强了车头、侧围、车尾、底板等部位,发动机、前后悬架、传动系统的一部分等总成部件装配在车身上设计要求的位置,车身负载通过悬架装置传给车轮。承载式车身除了其固有的乘载功能外,还要直接承受各种负荷力的作用。承载式车身不论在安全性还是在稳定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它具有质量小、高度低、装配容易等优点。
承载式车身特点:
高刚性;
高连接精度;
安全宽敞的内部空间;
可以减轻车身的重量,适用于小型车的生产;
可以将集中于一点的力分散到整个车身;
整个车身共同来抵抗冲击力;
损伤也不会扩展到整个车体,而是被限定在一个范围之内;
非承载式车身的特点:
因车架吸收了振动,乘坐安静舒适;
碰撞时的能量大部分被车架吸收,车辆安全性高;
车身容易修理;
在颠簸路面等情况下行驶时等,车架起到保护车身的作用;
车辆重量増加;
车辆高度增加;
3.车身规格
要了解一款车的空间,当然要看车的总长、轴距等参数。现在各汽车厂商对于车身规格的标注,基本上都统一了,如车身总长、轴距、轮距、前悬、后悬等,有些参数如车身总宽、总高会略有不同。如图3-6-31所示。
轿车车身结构认知
1.轿车车身常见驱动方式
FR型:前置后驱动型,即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
FF型:发动机前置前驱动,70年代兴起的布置方式,目前最为普遍。
MR型:发动机中置后驱,是大多数运动型轿车和方程式赛车所采用的型式。
2.汽车车身部件
(1)前车身
(2)车辆车底板拱起结构
FF和FR车辆的中央下车身的最大差别在于车底板拱起的高度。因为没有后轮驱动组件,所以FF车辆所需的车底板拱起空间没有FR车辆大,因此,能够提供较大的腿部活动空间。
(3)地板中央下车身
中央下车身包括主车底板侧梁、前车底板下加强梁、车底板横梁和、前车底板,如图3-6-35。主车底板侧梁使用高强度钢板,位于乘客舱左右两侧下方,又称为车门槛板加强板。前车底板下加强梁和车底板横梁,使用加强件来增加底板强度,并有效增加中央下车身刚性。
(4)后侧下车身
后侧下车身包含后车底板侧梁、后车底板横梁和后车底板,如图3-6-36。后车底板侧梁给后车身提供足够强度,同时后悬架亦安装于此。当燃油箱固定于后椅背/后面(脊背式),后车底板侧梁后段的设计必须容易折损,因此发生后部碰撞时,撞击力便可有效地由行李厢空间吸收。另外,后车底板侧梁后段和后底板侧梁是分开的,以提高车身维修时的更换作业。
(5)车身侧部
侧车身与前车身和车顶钢板相结合而形成乘坐空间,如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