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教学设计.docx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教学设计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20日星期四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思维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雅尔塔会议的历史背景、会议内容及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学生能够理解国际合作在解决重大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全球视野;同时,通过分析德日投降的原因,学生能够认识到正义战争的胜利是和平与发展的基石,增强对和平的向往和珍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一定的了解,包括战争的起因、主要进程和影响等。他们可能已经学习了战争的背景、重要战役以及战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历史课程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故事和案例来学习历史。在能力方面,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材料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偏向于通过阅读和讨论来深入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这一课时,学生可能会对会议的具体细节和复杂的外交关系感到困惑。此外,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其对当代世界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挑战。此外,由于历史事件往往涉及多个国家的利益和冲突,学生可能需要克服对某些历史观点的主观偏见,以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雅尔塔会议的历史背景、会议内容及其影响,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德日投降的原因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选取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国际关系和战略决策。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或视频资料展示雅尔塔会议的历史场景和关键文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网络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自主学习能力。
3.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互动性。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二战结束的标志性事件——德国柏林墙的倒塌为切入点,提出问题:“柏林墙的倒塌是二战结束的象征,那么二战的胜利是如何实现的?其中有哪些关键事件?”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二战的主要战役和影响,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学习雅尔塔会议奠定基础。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a.雅尔塔会议的背景:介绍二战即将结束的国际形势,解释为何召开雅尔塔会议。
b.雅尔塔会议的内容:详细讲解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战后德国的处理、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等。
c.雅尔塔会议的影响:分析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如欧洲的分裂、冷战的开始等。
-举例说明:
a.以德国投降为例,说明雅尔塔会议对德国处理的决定性作用。
b.以波兰问题为例,说明雅尔塔会议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影响。
-互动探究:
a.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就雅尔塔会议的影响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b.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会议中的某个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汇报成果。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a.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教师指导:
a.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
b.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给予肯定和补充。
4.总结与拓展(约5分钟)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雅尔塔会议在二战胜利和战后世界格局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5.课堂小结(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6.课后作业(约10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撰写小论文等,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雅尔塔会议的历史背景资料:提供关于二战即将结束时的国际形势、盟国领导人之间的外交关系等背景信息。
-雅尔塔会议的会议记录和照片:展示会议的实际场景、参会领导人的照片以及会议过程中的重要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