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设计 (1).docx
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教学设计(1)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美术鉴赏》第一章第一节,旨在让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培养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素养。本节课将围绕美术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初步的鉴赏。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和美术常识,对线条、色彩有初步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2.学生对美术作品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审美能力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倾向于合作交流。
3.学生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内涵;缺乏系统的鉴赏方法,难以对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在表达个人观点时,可能存在词汇匮乏和表述不清的问题。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每人一本《美术鉴赏》教材。
2.辅助材料:收集不同风格和时期的美术作品图片,制作PPT用于展示。
3.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每组配备白板和彩笔,方便学生讨论和记录。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详细内容:以展示一幅著名的美术作品(如《蒙娜丽莎》)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他们对作品的初步感受。教师提问:“你们认为美术鉴赏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2.新课讲授(15分钟)
详细内容:
(1)介绍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展示不同风格和时期的美术作品,分析作品中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的应用,讲解如何欣赏和分析一幅美术作品。
(3)讲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步骤,包括观察、分析、评价等。
3.实践活动(15分钟)
详细内容:
(1)分组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一幅作品,记录下作品中使用的线条、色彩和构图特点。
(2)每组选择一幅作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介绍分析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写3方面内容举例回答:
(1)如何从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举例:《星夜》中的旋涡状线条和强烈的色彩对比。
(2)美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是如何通过视觉元素传达的?举例:《呐喊》中的色彩和线条如何表现焦虑和恐惧。
(3)如何将美术鉴赏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举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美术鉴赏的视角欣赏周围的环境和物品。
5.总结回顾(5分钟)
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美术鉴赏不仅是对作品的分析,更是对美的发现和欣赏。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应用,布置课后作业: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写一篇鉴赏报告。
总用时: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一、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
1.美术鉴赏的定义:美术鉴赏是指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分析和评价,从而理解作品内涵、发现作品美感、提升审美素养的过程。
2.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线条、色彩、形状、质感、空间、光影等。
二、美术作品鉴赏的方法
1.观察法:观察作品的整体和局部,注意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
2.分析法:分析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风格、创作背景等。
3.评价法: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成就和影响。
三、美术作品鉴赏的步骤
1.初步观察:观察作品的整体和局部,形成初步的印象和感受。
2.深入分析: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综合评价:综合分析结果,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四、美术作品鉴赏的要点
1.线条:线条是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可以表达情感、构成形状和空间。
-直线:表达稳定、坚定、刚直的情感。
-曲线:表达柔美、优雅、流畅的情感。
-点线:表达轻盈、活泼、灵动的情感。
2.色彩:色彩是美术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可以表达情感、营造氛围。
-冷色调:给人宁静、清新、冷清的感觉。
-暖色调:给人温暖、热烈、喜庆的感觉。
-对比色: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3.构图:构图是美术作品的结构安排,关系到作品的和谐与美观。
-规则构图:给人稳定、整齐的感觉。
-不规则构图:给人灵活、生动的感觉。
-对称构图:给人平衡、和谐的感觉。
五、美术作品的风格与流派
1.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和谐、秩序,追求古典美的再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