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三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第五章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陶瓷、玻璃等材料的制备原理,提高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操作,探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质和制备过程。
2.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确定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分类:重点讲解陶瓷、玻璃、水泥等常见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分类依据和特点。
-理解材料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其应用领域的关联。
2.教学难点:
-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难点在于理解陶瓷、玻璃等材料的制备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如硅酸盐的生成、硅酸酯的水解等。
-材料性能的测定与分析:难点在于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手段测定材料的各项性能,如硬度、热稳定性等,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材料选择与应用的决策过程: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的性能和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材料选择和应用。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人教版2019年化学必修第二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教学直观性。
3.实验器材:准备陶瓷、玻璃、水泥等材料的样品,以及相关实验设备和安全防护用品。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和讨论。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餐具、玻璃窗户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是如何制成的,它们有哪些特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材料是如何分类的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五章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
2.新课讲授(15分钟)
-介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分类及其特点,例如:
-陶瓷:以粘土为主要原料,通过高温烧制而成,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
-玻璃:以硅酸盐为主要原料,通过熔融、冷却成型,具有透明、易加工等特点。
-水泥:以石灰石、粘土等为主要原料,通过煅烧、磨细而成,具有粘结性、耐久性等特点。
-讲解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过程,如陶瓷的成型、烧结,玻璃的熔制、成型,水泥的熟料制备等。
-分析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硬度、热稳定性、耐腐蚀性等。
3.实践活动(15分钟)
-实验一:观察陶瓷、玻璃、水泥等材料的样品,记录其外观、硬度、颜色等特征。
-实验二:通过实验,测定陶瓷、玻璃、水泥等材料的硬度、热稳定性等性能。
-实验三: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不同材料的性能差异及其原因。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问题一:举例说明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回答举例:陶瓷餐具、玻璃窗户、水泥建筑等。
-问题二:分析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并提出解决方案。
-回答举例:陶瓷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可以通过净化处理;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可以通过除尘设备控制。
-问题三:讨论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回答举例:陶瓷、玻璃等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水泥在建筑中起到粘结作用,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
5.总结回顾(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分类、制备过程、性能特点及其应用。
-强调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如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材料性能的测定与分析、材料选择与应用的决策过程。
-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教学用时:45分钟
六、知识点梳理
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指不含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含量极低,主要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一类材料。
-分类:根据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用途,无机非金属材料可分为以下几类:
-陶瓷材料:包括传统陶瓷和先进陶瓷,如氧化铝陶瓷、氮化硅陶瓷等。
-玻璃材料:包括普通玻璃、特种玻璃,如钢化玻璃、夹层玻璃等。
-水泥材料:如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等。
-塑料材料:包括合成树脂和天然树脂,如聚乙烯、聚丙烯等。
2.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过程
-陶瓷材料制备:包括原料选择、成型、烧结等过程。
-玻璃材料制备:包括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