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第3课《点、线、面》 教案.docx
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第3课《点、线、面》教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创作,掌握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结合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第3课《点、线、面》的教学内容,设计以下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线、面现象,激发兴趣;其次,通过实例讲解点、线、面的基本特征和运用技巧;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创作具有点、线、面元素的作品;最后,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提高审美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美术鉴赏:培养学生对点、线、面元素在美术作品中的审美感知,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趣味。
2.创意实践:引导学生运用点、线、面进行创意表达,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美术表现:通过创作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点、线、面表现生活中的美和情感的能力。
4.文化理解:让学生在了解点、线、面在美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增强对民族美术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明确点是没有长度和宽度的位置,线是点的延伸,面是线的扩展,这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
-点、线、面的运用方法:通过具体例子,如点的密集与分散、线的曲直与粗细、面的平面与立体,让学生掌握如何在实际创作中运用这些元素。
-观察和表现生活中的点、线、面: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点、线、面现象,如电线杆、树叶、建筑物等,并尝试在作品中表现。
2.教学难点
-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点、线、面之间的转换关系,如点连成线、线构成面。可以通过实例讲解,如将多个点连成一条线,多条线组成一个面,帮助学生理解。
-创作中的空间感表达:二年级学生可能在表现点、线、面的空间关系时感到困难。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如用线条围成的平面和立体图形,让学生直观感受空间感。
-创意的拓展与限制:在创作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平衡创意的发挥与点、线、面元素的限制。可以通过设定具体的创作主题,如“点和线的城市”,让学生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创意,逐步掌握技巧。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收集与点、线、面相关的美术作品图片,准备教学视频,如艺术家运用这些元素的作品欣赏。
3.实验器材:准备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以及剪刀、胶水等手工材料。
4.教室布置:设置创作区,准备展示作品的展示板,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关于点、线、面的美术作品图片和视频,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作品中的元素使用。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如“你能找到哪些生活中的点、线、面例子?”等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术元素。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提交的观察记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观看视频和图片,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观察记录和思考结果提交给老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生活中的点、线、面。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和视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名画中的点、线、面运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点、线、面的概念,并通过具体案例演示如何在作品中运用这些元素。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点、线、面例子,并讨论如何运用到创作中。
-解答疑问:对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如何将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点、线、面的运用。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点、线、面的美术概念,掌握基本的美术创作技能。
-通过实践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意识。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创作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点、线、面创作一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