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春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正比例教案新人教版.docx

发布:2025-04-11约2.03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2

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正比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视察、比较、推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驾驭成正比例量的图象特点。

2.培育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改变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依据正比例的意义推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用y/x=k(肯定)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视察思索,发觉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肯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

【教学打算】

老师:教学情境图。

学生:直尺等常规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视察试验,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数学来自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在生活情境中找找数学的奇妙吧!(投影出示教科书第45页例1图和统计表)

二、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1.视察变量。

依据上面统计表,小组探讨:它有哪几种量呢?销售数量和总价这两种量有改变吗?总价和数量的改变有什么规律?(学生汇报:彩带数量增加,总价也相应增加;彩带数量削减,总价也相应削减。)

2.引导探讨定量。

(1)思索:视察统计表中的这两种量,你还能想到与之相关的哪个量?

(2)让学生独立计算表中彩带的单价。

(3)汇报:彩带单价的计算方法及算式。

(板书:总价/数量=单价)

(4)小组内沟通后全班汇报,视察计算出的单价,你有什么发觉?(发觉单价相同)

(5)介绍:总价与数量的比值,是单价。在这里,单价相同,数学上叫做“肯定”。

[板书单价(肯定)]

3.相识成正比例的量。

(1)再次视察统计表,小组探讨:统计表中哪种是改变的量,哪种是不变的量?总价和数量这两种改变的量具有什么特征?

(2)汇报明确: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随着数量的改变而改变,而且总价与相应数量的比值总是肯定的。

(3)揭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

老师: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着改变,假如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肯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指出:总价和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正比例

4.教学字母关系式。

(1)讲解并描述:假如表中第一种改变的量用x表示,其次种改变的量用y表示,不变的量(即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

(2)学生试列:y/x=k(肯定)。

(3)全班沟通:依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必需具备哪些条件?

(两种量要有关联;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随着它的改变而改变;两种量的比值肯定。)

5.引导举例,强化相识。

(1)举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自由举例。

(2)讲解并描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推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肯定,只有比值肯定,这两个量才成正比例。

三、相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

1.出示坐标系,介绍坐标系横轴上和纵轴上的数据表示的含义。

(横轴上的数据表示彩带数量,纵轴上的数据表示彩带总价。)

2.引导学生依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进行描点连线,画出正比例关系图象(投影出示例1图象)。

3.小组沟通:(1)从图中你发觉了什么?(通过沟通,使学生了解从这个图象可以直观看到总价与数量的改变状况,数量增加,总价也随着增加。)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描的点与前面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发觉了什么?(在同一条直线上)

(3)不计算,依据图象推断,假如买9m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4)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今日这节课,我们探讨了成正比例关系的量。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要满意以下三个条件:一、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二、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着改变;三、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肯定。

【板书设计】

正比例

总价/数量=单价(肯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y/x=k(肯定)→y和x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数学概念教学课,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首先,通过初步视察、试验、计算感知概念。其次,强化相识,正确建模。最终,找准把握概念的“关键词”,深化相识。提出“要推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哪几个条件”这个问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后面运用概念作有利地指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正比例的意义有肯定的理解,但在推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时,还是常常会出现错误。学生往往关注到的是两种量之间是否存在“比”的关系,而忽视了这两种量是否是改变的量,以及它们的比值是否肯定这两个要素。因此今后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