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过零丁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第24课《过零丁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24课《过零丁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
本课《过零丁洋》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家国情怀,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过零丁洋》,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传承与创新,增强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理解;增强对家国情怀的感悟,激发爱国情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经典文学作品。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和素质发展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较强,能够深入分析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而部分学生则对古诗词的理解较为浅显,难以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好,但部分学生在分析诗歌结构、情感变化等方面存在不足。此外,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对课程学习有直接影响。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部分学生则较为被动,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针对这些情况,教学设计需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过零丁洋》,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2.设计“诗中人物”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诗人的心境,增强情感共鸣。
3.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和诗人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过零丁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过零丁洋》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读过《过零丁洋》这首诗吗?知道它是谁写的吗?”
展示一些关于南宋末年历史背景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中的悲壮氛围。
简短介绍《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以及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过零丁洋》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过零丁洋》的基本概念、写作背景和诗歌特点。
过程:
讲解《过零丁洋》的写作背景,介绍南宋末年国破家亡的历史情境。
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的标题、作者、诗的节选等。
3.《过零丁洋》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过零丁洋》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过零丁洋》中的关键句进行分析,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详细解读这些句子的内涵,分析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过零丁洋》中的一个问题,如“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的?”
小组内讨论该问题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过零丁洋》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讨论的问题、小组观点和结论。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过零丁洋》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过零丁洋》的背景、结构和案例分析等。
强调《过零丁洋》作为一首爱国诗篇的价值,以及它对现代人的启示。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过零丁洋》的读后感,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文天祥生平资料:介绍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以及他的民族气节。
-南宋末年历史背景:搜集南宋末年的历史资料,如《宋史》、《南史》等,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过零丁洋》不同版本:搜集《过零丁洋》的不同版本,如元明清时期的版本,对比研究诗歌的传承和演变。
-文学评论家对《过零丁洋》的解读:收集著名文学评论家对《过零丁洋》的评论文章,丰富学生的视角。
-诗词创作技巧:介绍古诗词的基本创作技巧,如对仗、平仄、意境等,帮助学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拓展建议:
-阅读文天祥的其他诗作,如《正气歌》、《指南录》等,深入了解他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