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过零丁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第24课《过零丁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过零丁洋》,主要包括文天祥的诗歌《过零丁洋》的朗读、解析、背诵以及相关文化背景的学习。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在九年级上册所学的古诗有关联,如诗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同时,《过零丁洋》作为一首表现民族英雄气节的诗歌,与学生在历史课上所学的南宋末年历史背景相衔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包括:通过分析《过零丁洋》的诗歌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探讨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学习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通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和审美能力,对诗歌的阅读和分析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知识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学常识和诗歌鉴赏方法,能够识别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能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然而,由于课业压力的增加,部分学生可能存在阅读兴趣减弱、阅读深度不够的问题。在行为习惯上,一些学生可能习惯于机械记忆而非深入理解,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此外,学生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通过学习《过零丁洋》这样的爱国诗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文本,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案例分析。首先通过讲授介绍《过零丁洋》的背景及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接着,设计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互动交流。此外,将实施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文天祥的情境,体验诗人的情感。教学媒体方面,使用多媒体展示诗歌原文、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直观感受,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爱国诗人吗?他们的诗作是如何表现他们的爱国情怀的呢?”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九年级上册中学过的古诗,如《满江红·怒发冲冠》等,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爱国主题的关系。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包括其生平、历史背景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诗中的具体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解释其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体现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默写《过零丁洋》中的关键句子,并解释其意义。
-教师指导:在学生默写和解释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4.拓展延伸(约15分钟)
-比较阅读:将《过零丁洋》与同类爱国诗篇进行比较,如《七步诗》等,让学生分析其异同。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以文天祥为灵感,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短诗。
5.总结反馈(约10分钟)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过零丁洋》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反馈: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过零丁洋》,并撰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体验的短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相关历史资料:介绍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包括宋元战争、文天祥的抗元事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过零丁洋》的创作背景。
-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如陆游的《示儿》、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展示同一时期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爱国情怀。
-诗歌鉴赏文章:选取一些专业鉴赏《过零丁洋》的文章,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相关影视作品:推荐观看以文天祥或南宋历史为背景的电影或纪录片,如《辛弃疾》、《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拓展建议:
-深入阅读: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文天祥的诗歌,如《正气歌》、《指南录》等,以全面了解文天祥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比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