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地形与地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docx
2.1地形与地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2.1地形与地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本节课围绕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与地势”章节展开,重点讲解我国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及分布,以及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将通过学习地形与地势的基本概念,提升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对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的运动等有所了解。但对于地形与地势的具体概念、分类以及它们对生活、生产的影响认识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尤其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和地理环境有较强的探索欲望。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接受并理解新的地理概念。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观察、实验等直观方式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阅读、思考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地形与地势的分类和特点理解可能存在困难,特别是在区分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等不同地形时。此外,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难以直观理解。同时,学生可能缺乏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能力,这是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挑战。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地形与地势”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中国地形分布图、地势对气候影响的动画等。
3.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地形模型的教具,以便直观展示不同地形的特点。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角色:首先,我会以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例如:“同学们,你们平时出行时有没有注意到周围的地形呢?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学生角色: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激发他们对地形与地势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
1.老师角色:接下来,我会简要介绍地形与地势的概念,让学生对这两个基本地理要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学生角色: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理解地形与地势的定义。
3.老师角色:然后,我会讲解我国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及分布,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等。
4.学生角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并区分这些地形类型,同时了解它们在我国的不同分布区域。
5.老师角色:接着,我会分析地势对气候的影响,重点讲解地势对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作用。
6.学生角色: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7.老师角色:随后,我会讲解地势对河流的影响,包括河流的流向、流速、水能等。
8.学生角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地势对河流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三、案例分析
1.老师角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与地势对实际生活的影响,我会选择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学生角色:学生跟随老师的分析,了解地形与地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分组讨论
1.老师角色: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地形、地势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
2.学生角色: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地形与地势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五、实验操作
1.老师角色: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地形与地势的特点,我会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
2.学生角色: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总结与反馈
1.老师角色:在课程结束时,我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角色: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疑问,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七、布置作业
1.老师角色: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收集并整理与地形、地势相关的资料;
-撰写一篇关于地形与地势对生活影响的短文。
八、教学反思
1.老师角色:在课后,我会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六、知识点梳理
1.地形与地势的基本概念
-地形:地表形态的总称,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
-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等。
2.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