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地形和地势 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docx
2.1地形和地势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1地形和地势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地理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第2周星期四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通过观察地形图,理解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活动,学会分析地形特征。
3.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通过学习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概念,发展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
4.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认识到地形和地势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基础的地理知识,包括地图的基本要素、方位的判断等。然而,对于地形和地势的详细概念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阶段。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较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能够理解简单的地理概念。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偏好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图像来理解地理知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文字描述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的抽象概念可能难以理解,尤其是在缺乏直观经验的情况下。此外,将地形和地势与实际生活应用联系起来可能也是学生的一个挑战。此外,学生可能对如何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感到困惑,尤其是在解读复杂的地图符号和地形特征时。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地形图、地势示意图、相关地形地貌的图片和视频,以及地形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相关案例。
3.实验器材:准备地形模型或地图拼图,用于直观展示地形和地势。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白板或投影仪展示地图和图表,确保教室环境整洁,便于学生观察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展示不同地形地貌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提出问题:询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地形类型,以及他们知道的地形对生活的影响。
3.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形和地势的认识,教师进行简要总结。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地形和地势的定义(5分钟)
-讲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地形地貌的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地形和地势的区别。
2.地形类型(10分钟)
-介绍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等基本地形类型。
-使用地图展示不同地形的分布特点。
3.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分钟)
-讲解地势对气候、农业、交通、城市布局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实际影响。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地形图识读练习(5分钟)
-分发地形图,让学生识别地形类型和地势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错误。
2.地势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讨论(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势对所在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及时反馈。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地形和地势的难点问题,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学生尝试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或指导。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地理空间思维:通过地形图的识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2.环境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形和地势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的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紧扣实际学情,凸显重难点,通过双边互动和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确保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教学目标。
六、知识点梳理
1.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概念
-地形:地表形态的总称,包括地表的高低起伏、山脉、平原、丘陵、盆地等。
-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通常指海拔高度。
2.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适合农业发展。
-山地:地势起伏大,海拔较高,多山岳和峡谷。
-丘陵:地势起伏较小,海拔较低,坡度缓和。
-盆地:地势低洼,四周高,中间低,常形成湖泊。
-高原:地势高,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