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咏物诗(咏物言志诗)课件(共31).ppt.pptx
高考诗歌鉴赏汇报人:咏诗物鉴赏歌
1探究咏物言志诗的题材特征、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2掌握咏物言志诗的解题思路,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又叫托物言志诗、咏物诗,咏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出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的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通常以物象为题;如咏(题、赠、赞)+物象。内容上以所咏物的形态、色泽、气味、声音等特征,挖掘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松梅竹菊:寄寓高洁杜鹃鹧鸪:表达悲凄梧桐落叶:含有悲意。长亭杨柳:离别愁苦落花流水:表达愁绪。乌鸦燕子:寄寓兴衰草木仍在:人事变迁。月亮大雁:寄寓乡思。花开花落: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或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一常见物象
1以物喻人类。感慨自身,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等。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二内容分类
病牛宋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这首诗运用比喻、拟人和托物言志手法,以病牛自抒晚年的心志,表示忠心祖国、报效众生的信念决不动摇,体现了贵为宰相的博爱无私的仁者情怀。
2托物言志类。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或者不慕名利、不羡富贵,高洁脱俗,坚贞不屈;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本诗以托物言志、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守清白高尚节操。
3描摹情态类。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新柳宋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清澈明净的池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柳条未必垂到了水中,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本诗运用了拟人、象征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
4咏物抒怀类。这类诗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此诗运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手法,以小松自喻,抒发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低微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不满之情。
5咏物言理类。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表达作者某种人生感悟或生活哲理。
咏柳[宋]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译文纷披凌乱的枝条还未改变淡黄的颜色,但依仗着东风的势力,它杨枝甩条,张狂已极。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这首诗运用拟人、托物言志手法,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寓意很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琴诗宋苏轼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译文如果琴上有声音,放在箱中为何不响?那如果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为什么人们不在手指上听呢?这首诗运用借物喻理、反问的手法,阐明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依存的。人不能离开物,物更不能离开人。人和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生活,创造世界
三常用表现手法单击此处添加章节副标题PARTONE
1主要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2主要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3主要抒情方法: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四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