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咏物诗及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一、关于咏物诗
咏物诗有悠久的历史,是抒情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心雕龙》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意思是通过咏物可以抒发情志,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特征。《诗经》中的《硕鼠》,《楚辞》中的《橘颂》,大家耳熟能详,其中的缘物兴情、咏物明志的表现手法,至今影响深远。唐代以后,咏物诗大量涌现。诗人们或即物寄兴,或托物抒怀,大千世界,大如日月星辰,风云雨雾、冰雪霰露、季节时辰、山峰岩谷、江河湖海、溪瀑泉潭、塞外大漠,小到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器物杂类、蚊蚋草芥,皆成为诗人描述的对象。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往往能由自然界里的万物,生发出无限的感慨,这便产生了咏物诗。2005年的上海卷、2006年的湖南卷、2007年的重庆卷皆对咏物寄怀诗有所考查。
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1.描摹情态,表达喜爱。
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如韩愈的《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鲜红耀眼的石榴花灿若云霞,在清幽的园林中开花结实。地上的青苔覆盖着落红,也没有车马践踏。诗句写出了榴花似火的热闹景象,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又如顾况的《道该上人院石竹花歌》:“道该房前石竹丛,深浅紫,深浅红。婵娟灼烁委清露,小枝小叶飘香风。”作者写道该房前有一层层盛开着的石竹花,深紫淡红,五彩缤纷,吐蕊盛开。花瓣上滴滴清露闪烁,青枝嫩叶间飘过阵阵清香。诗人极写石竹花的色、香、貌,溢满了对石竹花的喜爱之情。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绣障(唐?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1)本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三、四句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对精美的刺绣的赞美和喜爱。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幛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它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飞来。从侧面写出了绣屏的精美和女红之工巧。
(2)第二句充满动态中,请结合诗句评析“争”、“拈”二字的艺术表达效果。
答:
【参考答案】“争”写出了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诗。第一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含苞欲放,娇艳无比—— 这是描写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之用得妙,不仅写出了刺绣女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而且烘染出绣房热烈欢快的气氛。“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这一句虽然意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
三、四句写“绣成”之以后绣工的精美绝伦: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竟然惹得树上的黄莺误以为是花枝,翩然从柳枝上飞向绣屏风,寻枝而栖。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说女红的工巧,而工巧自见。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省去了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象“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女飞针走线的诗句,虽然在这首诗中不曾出现,但“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的侧面烘托,也足以让人想象得到绣女的纤手弄线的神情姿态。
不以正面敷写争巧,而以映衬取胜。也许就是《咏绣障》的独到之处。
2.借助物象,表明志向。
与前一类不同,这一类的诗歌是借外物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诗中歌咏了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它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郑板桥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叶梦得在《临江仙》里的句子:“不与群芳争绝艳,化工自许寒梅。”梅花不与众芳百卉争艳,独在严寒季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