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23 课件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工科类(共27张PPT)(含音频+视频).ppt
【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古今评说】《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虑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是一篇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象其它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记住:想象是至关重要的。皎皎空中孤月轮②诗人作诗多用虚写,因为虚拟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
故我们读诗也要多从虚处去读诗歌须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才是好诗。
组成意境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具体物象称作意象。诗歌的意象
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那么由意象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亦虚亦实的,因此读那些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就要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从虚处去读,不要读死了,读实了,否则诗歌的意蕴就显得狭窄和浅薄,读者的想象空间、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记住并理解这一条文学欣赏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的阅读.
大家就这首诗的内容、意境和情感有何见解和感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滟滟:波光闪烁的样子。芳甸:花草丛生的原野。甸,原野。霰:雪珠。流霜:比喻流泻的月光。汀:水边或水中的平地。我们知道意象是融合了人类情感的物象,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展现了怎样的意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滟滟:波光闪烁的样子。芳甸:花草丛生的原野。甸,原野。霰:雪珠。流霜:比喻流泻的月光。汀:水边或水中的平地。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空明澄澈,美妙绝伦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到那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光皎洁,使得空中的飞霜不能察觉了.在皎洁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也分辨不清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纤尘:细小的尘埃。穷已:穷尽。但见:只见。但,只,只是。李白:“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抒发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描述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象在等待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面对相似的江月,虽有代代人生,然相对于整个广袤、永恒的宇宙,小小的“个体人生”却又是那么的渺小、短暂,无奈的情怀啊!
人生哲理:人生短暂,宇宙永恒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基调是哀而不伤、郁而不堕。清明洁净,奥妙无穷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青枫浦:一名双枫浦。这里泛指离别地点。胜:能承担,能承受。扁舟子:飘泊江湖的游子。此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两地思念。思妇怀人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