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数智素养培育的现实条件与实践路径.docx

发布:2025-04-10约1.15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数智素养培育的现实条件与实践路径

摘要:在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的耦合互嵌与双向赋能,推动教育要素跃迁升级,并对高职院校教师数智素养培育提出迫切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现代化产业结构转型,逐步推进高职院校教师分层分类发展;厚植数智化学习的价值自觉,树立高职院校教师数智化发展新理念;构建虚实结合的数字实践平台,赋予高职院校教师数智化发展新模式;创新数字化导向的评价机制,驱动高职院校教师数智化发展新引擎,从而为新质人才培养夯实教育根基,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数智素养;新质人才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推动教师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着眼未来培养人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持续推进过程中,数字化技术成为驱动生产力迭代升级的不竭动力,通过提升教师数智素养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重要议题。新质生产力作为数智时代更具效率、更高层次的生产力,具有摆脱传统经济增长路径、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特征。所谓数智时代,是以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代表的时代,涵盖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领域[1]。数智时代下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数智技术重配生产效率,以具有数智素养的高素质劳动力实现生产力的全面跃迁。劳动者作为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要素,是进行科技创新、推动生产效率的最关键因素,进而成为新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联系最为紧密、对经济发展贡献最直接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2],而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配置要素[3],在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持续提升数智素养与应用技能,培养面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新质人才,加速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一、何以必要:新质生产力对教师数智素养培育的内在驱动

新质生产力是在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潮流、面向未来发展所提出的新概念、新思想、新论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推动教育系统发生综合性重构和颠覆性变革[4],为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新的动力,并推动职业教育人才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和创新化方向发展,促进职业教育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数智化升级。

(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要素与价值定位

新质生产力并非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在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历史经验中所总结出来的。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在推动社会进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科技创新愈发成为推动生产力跃迁的不竭动能,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成果相继出现,并不断进入产业化阶段带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近年来,“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全球生产结构出现重大转变,各国开始重视国内市场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本土性回流[5]。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的制造业亟须向高端制造业转化升级,因此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引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业,驱动生产力实现量与质的稳步跃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引擎。如今,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关键期,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新生产要素为其提供“原动力”。只有通过创新配置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资料,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6]。

新质生产力的起点在“新”,关键在“质”,落脚在“生产力”。所谓“新”,是相对传统生产力而言的,由颠覆性科技创新驱动,将发展目光投向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从而实现产业全面升级。所谓“质”,是区别于“量”的投入,通过新生产要素对旧要素的超越,实现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高质量发展路径[7]。随着生产力战略要素从信息资本向数智资本过渡,人类社会也随之进入数智时代,以数智技术驱动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数智技术赋予新质生产力“数智化”内涵,主要体现为对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数智化渗透和深度融合。

数智时代下的劳动者不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需要通过自身数智素养提升而成为技术的创新者和推动者;数字技术发展下的劳动资料实现了智能化升级,生产工具和设备发生颠覆性变化,从而具有虚拟与真实交织的共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