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我们受特殊保护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docx
8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三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课时以“我们受特殊保护”为主题,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观念。教学内容与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相衔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时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形成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成为具有良好公民素养的现代公民打下基础。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六年级学生在之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权利义务,对法律的基本功能和保护作用有所了解。他们可能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一定的认识,但具体到法律条文和实际案例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六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兴趣,喜欢通过讨论和互动来学习。他们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学习风格上,既有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也有偏好合作学习的学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法律条文和案例时可能遇到抽象概念难以把握、法律条文与实际生活脱节等问题。此外,对于如何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他们可能缺乏具体的指导和方法。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对法律知识的陌生感和对复杂案例的畏惧而感到学习困难。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实物教具(如法律书籍、模拟法庭道具)
-课程平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配套电子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法律法规文本、案例视频、在线法律知识测试平台
-教学手段: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1.播放视频:选取一段关于未成年人受到保护的新闻或动画,激发学生兴趣。
2.提出问题:观看视频后,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的未成年人是如何得到特殊保护的?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视频中的案例,总结出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1.引入主题: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概念,强调法律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作用。
2.分析案例:选取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法律的具体应用。
3.知识讲解: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主要法律条文,如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等。
4.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用时15分钟)
1.案例分析:分发案例材料,让学生分组分析案例,找出法律在案例中的具体应用。
2.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知识竞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知识竞赛,巩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
四、课堂提问(用时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和补充。
五、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1.情境模拟: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情境模拟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汇报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用时5分钟)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
2.合作学习能力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双边互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过程流程环节紧扣实际学情,凸显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学时长控制在45分钟内,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实效性。
六、知识点梳理
1.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概念和作用
-法律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依据
-法律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2.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国家保护原则
-家庭保护原则
-学校保护原则
-社会保护原则
3.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家庭保护
-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保护责任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4.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学校保护
-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安全保护
-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心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