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福建省建瓯市高中化学 第二章 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 烃的衍生物 第2节 醇和酚1、2教学实录 鲁科版选修5.docx

发布:2025-04-11约4.12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福建省建瓯市高中化学第二章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第2节醇和酚1、2教学实录鲁科版选修5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福建省建瓯市高中化学选修5第二章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第2节醇和酚1、2教学实录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5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醇和酚的性质。

2.增强学生的化学符号理解和运用能力,学会书写醇和酚的结构式。

3.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学会醇和酚的分离与提纯方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合理的解释和改进建议。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如碳原子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以及一些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此外,他们对官能团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识别简单的官能团如羟基、羧基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一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普遍持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实验来探索化学现象。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理解复杂的化学概念。在学习风格上,他们偏好通过实验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醇和酚的结构和性质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尤其是对于立体化学和空间结构的认识。此外,实验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醇和酚的分离与提纯,学生可能难以掌握分离纯化的技巧。此外,学生在分析实验数据时,可能需要克服对化学现象解释的逻辑性和合理性的理解障碍。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醇和酚的性质实验,直观感受化学现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讲授法:系统讲解醇和酚的结构、性质以及反应类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实验结果和现象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交流能力。

2.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展示醇和酚的分子结构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化学结构。

-实验演示:利用视频或动画演示实验步骤,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

-网络资源:利用在线资源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料和案例,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今天我们将继续探讨烃的衍生物中的醇和酚。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官能团是什么?它在有机化合物中有什么作用?(停顿,等待学生回答)

【新课讲授】

一、醇和酚的基本概念

1.引导学生回顾醇和酚的定义,强调它们都含有羟基官能团。

2.展示醇和酚的分子结构图,讲解羟基在分子中的位置和连接方式。

3.让学生区分醇和酚的主要区别,如羟基连接的碳原子类型。

二、醇和酚的性质

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醇和酚的颜色、气味、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2.讲解醇和酚的化学性质,如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醇和酚的性质。

三、醇和酚的制备

1.讲解醇和酚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如醇的消去反应、酚的硝化反应等。

2.展示实验步骤,强调实验操作要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3.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巩固制备方法。

四、醇和酚的应用

1.介绍醇和酚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醇类溶剂、酚类防腐剂等。

2.讨论醇和酚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

3.让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醇和酚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五、课堂练习

1.给学生发放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六、课堂总结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醇和酚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互动】

一、提问环节

1.老师提问:“同学们,醇和酚的羟基官能团在分子中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学生回答:“羟基官能团连接在饱和碳原子上,形成醇类化合物;连接在苯环上的羟基形成酚类化合物。”

二、实验演示

1.老师展示醇和酚的物理性质实验,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醇和酚的性质特点。

三、讨论环节

1.老师提问:“同学们,如何制备醇和酚?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2.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分享自己的实验经验。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醇和酚的结构、性质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知识点梳理

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