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高中生物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2.3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江苏省江阴市高中生物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2.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中的2.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主要内容包括核酸的分类、结构、功能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DNA和RNA的结构特点、组成成分和分布情况,理解核酸在生物遗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生物学科学思维,通过核酸结构与功能的探究,理解生命系统的层级性和信息传递的复杂性。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学会运用证据推理和模型构建来解释生物学现象。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健康、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DNA和RNA的结构特点:学生需要准确掌握DNA和RNA的组成单位、空间结构和分布情况。
②遗传信息的携带与传递: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如何确保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以及RNA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③核酸功能的多样性:探讨核酸在不同生物过程中的多功能性,如DNA的复制、RNA的转录和翻译。
2.教学难点,
①核酸结构的立体理解:帮助学生建立DNA双螺旋结构的立体模型,理解其稳定性和复制机制。
②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复杂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的调控机制。
③核酸技术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应用:探讨PCR、基因测序等现代生物技术在遗传信息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原理。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生物模型(DNA双螺旋模型)、电子显微镜图片、计算机终端、投影仪。
-课程平台:学校生物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网络数据库(如GenBank)、核酸序列分析软件、在线教育平台资源。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视频播放、小组讨论、实验操作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视频,展示CRISPR-Cas9技术在医学和农业领域的应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物质在生物体内携带了遗传信息?这些信息如何传递和表达?
-学生讨论: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遗传信息的初步理解。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出核酸作为遗传信息携带者的主题。
2.讲授新课(15分钟)
-DNA和RNA的结构特点:讲解DNA和RNA的组成单位、空间结构和分布情况,使用模型展示双螺旋结构。
-遗传信息的携带与传递:解释DNA如何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RNA在转录和翻译中的作用。
-核酸功能的多样性:探讨核酸在不同生物过程中的多功能性,如DNA的复制、RNA的转录和翻译。
-核酸技术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简要介绍PCR、基因测序等技术在遗传信息研究中的应用。
3.巩固练习(10分钟)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核酸结构的理解。
-小组讨论:小组合作,解决练习题中的难题,互相解答疑问。
4.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提问:提出与核酸结构、功能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实物展示:展示DNA双螺旋模型,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结构特点。
-视频播放:播放DNA复制过程的动画,学生观察并讨论。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DNA复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碱基配对错误、复制速度等。
-学生讨论:小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分享讨论结果。
6.实验操作演示(5分钟)
-教师演示:教师演示PCR技术的基本操作步骤,学生观察并记录。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PCR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7.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核酸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
-学生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核酸在其他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如基因治疗、疾病诊断等。
总计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核酸的化学合成:介绍核酸的化学合成过程,包括核苷酸的合成、连接和聚合。
-核酸技术的应用:探讨核酸技术在基因工程、疾病诊断、法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核酸的研究历史:简要介绍核酸研究的历史,从Watson和Crick的DNA双螺旋模型到现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
-遗传密码子的发现:介绍遗传密码子的发现过程,包括Nirenberg和Matthaei的实验研究。
-核酸的变异与疾病:讨论核酸变异如何导致遗传疾病,如镰状细胞贫血、囊性纤维化等。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阅读关于核酸化学合成的科普文章,了解核苷酸的基本性质和合成过程。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核酸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研究。
-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