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教案鲁教版必修1.doc
PAGE
11-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内容及解析
内容:本节内容为新课标教材中学《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中学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相识和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提高读图绘图技能和空间想象实力,培育学以致用的意识。本节内容主要是相识和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属于该部分内容的基础部分。
教学目标及解析
学问与技能:1通过地形景观与等高线的对比分析,相识山体局部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征。
2通过阅读分析常见地形等高线的分布,正确判读陆地五大地形和特别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模具绘制简洁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形象的相识等高线地形图。熬炼学生的动手实力,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熬炼学生的合作实力。
情感看法价值观:培育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解析:针对以上目标,可采纳材料分析法,小组探讨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判读各类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将等高线地形图由抽象变形象。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内容,如何将平面图想象成一个立体图,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利用一套模具让学生手绘等高线地形图来突破这个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
课前齐读——检查前置作业——教学目标分析——老师引导小组探讨探究展示——学生点评、老师点评——目标检测——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二教学情境
(一)前置作业
1什么是等高线和等高距?
用平滑曲线将相同海拔的点连接起来
.
等高线是指:
等高距是指:
2.视察上图,图中所画的线有什么特点(等高线的特点)?
①同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
②等高线(是否相交、重叠),但悬崖部位可能出现。
③等高线都是;闭合处一般为极值区。
④等高线是平滑的曲线。
⑤相邻等高线的差为等高距,在同一幅地形图中,等高距。
⑥等高线稀疏反应坡度,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坡,密集的地方表示坡。
⑦0米等高线表示,也是海岸线。
海拔(肯定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图中A的海拔为m,
A、B间的相对高度为m.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前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学问进行梳理,能够理解等高线、等高距、等高线、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够识记等高线的特征。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师生活动: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
老师收齐批改,刚好反馈批改信息。
(二)课堂回顾
1课前齐读:等高线的特征。
2课堂提问:(1)什么是等高线?
(2)依据图示,能够说出该图的等高距、B点海拔、AB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设计意图:1对学生预习效果的检测
2导入新课。
师生活动:老师抽2-3名学生进行提问。
(三)展示目标
1能够形象的感知简洁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进而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
2能够识别陆地5大地形和特别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
设计意图:让师生明确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检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的标准。
师生活动:老师于课前板书在黑板上,课堂上解读教学目标。
(四)个人独学—小组互学
探究1: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
1独立阅读下面几幅图,细致视察山体不同部位(山顶、山谷、山脊、鞍部、悬崖)的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学习,驾驭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为小组互学打基础。
师生活动:学生宁静独学,老师巡堂。
2【小组互学】用模具自由组合一组山体,然后将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在学案上(要求:(1)山体必需具有5个地形部位:山顶、山谷、山脊、鞍部、悬崖;(2)山体具有陡坡和缓坡)
设计意图:(1)通过让学生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