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活动A《清明一起去踏青·清明郊游我探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浙教版.docx
第4课活动A《清明一起去踏青·清明郊游我探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浙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感受春天的美好,通过实地踏青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提升文化素养。
2.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锻炼团队合作精神。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自然环境有较强的亲近感。在知识层面,学生对清明节的了解可能有限,对春天的观察和体验也较为初步。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尚在培养中,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一定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需要教师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此外,学生在户外活动中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需要教师特别关注。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通过实践活动,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综合实践活动》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清明节习俗的图片、春天景色的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准备绘画工具、记录本等,用于学生创作和记录。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展示墙,便于学生展示作品和分享心得。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清明一起去踏青·清明郊游我探春》的相关PPT,明确预习清明节习俗、春天自然观察等知识点。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清明节和春天的特点,设计如“你了解哪些清明节的传统活动?”“春天有哪些自然现象?”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阅读PPT内容,了解清明节的相关习俗和春天的自然现象。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如“为什么清明节要踏青?”等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清明节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清明节的习俗和春天的自然现象,结合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寻找春天的足迹”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内寻找春天的证据,如新叶、花朵等。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通过实地观察记录春天的变化。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我眼中的清明节”绘画或写作作业,让学生课后进一步体验和表达对清明节的理解。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清明节相关的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课后阅读和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绘画或写作作业,表达自己对清明节的理解。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资源,进一步了解清明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清明节的传说》: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传统故事,如介子推的故事等。
-《春天的诗篇》:收录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如《春晓》、《钱塘湖春行》等,让学生感受古人对春天的赞美。
-《清明习俗大观》:详细介绍清明节的习俗,包括扫墓、踏青、放风筝、插柳等,以及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了解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传统习俗。
-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组织的清明节活动,如扫墓、踏青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鼓励学生观察家乡春天的变化,记录下春天的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等,并撰写观察日记。
-设计“我心中的清明节”主题征文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清明节的理解和感悟。
-开展“清明节知识竞赛”,通过问答形式,加深学生对清明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拓展知识点:
-清明节的历史起源: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后逐渐演变为纪念祖先、扫墓祭祖的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扫墓、踏青、放风筝、插柳、祭祖等,这些习俗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春天的自然现象: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植物生长、候鸟迁徙、天气变化等,都是学生可以观察和学习的自然现象。
-清明节的饮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