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大单元结构化教学探究.docx
初中数学大单元结构化教学探究
大单元结构化教学模式主要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他们认知的课程内容,其具有促进学生增强综合实践能力的价值。而教师将大单元结构化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创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引领他们积极总结课程知识,保证他们可以搭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有利于得到良好的教学结果。
一、解析教材,完善结构化教学规划
(一)研读资料,构建单元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梳理更多教学资源,找到结构化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完善结构化教学规划的目的。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教师将正数、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串联为同一个体系,确定该单元的作用是承接自然数、衔接实数。因此,将本单元分为四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为正数、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和意义,第二个板块是应用数学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第三个板块是解决关于绝对值的问题,第四个板块是运用数轴的直观性帮助学生了解概念。学生结合上述结构化内容,制定学习计划,挖掘重难点知识,可以初步构建“有理数”学习体系。
(二)整合内容,设计方案
教师以单元为单位整合课程知识,并根据课程知识设计教学方案,促进他们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方便他们系统、全面规划单元知识点,符合结构化教学理念。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教师整合单元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确定四个教学主题。第一个教学主题是探究单项式的特点,第二个教学主题是探究单项式的计算方法,第三个教学主题是探究多项式的特点,第四个教学主题是探究多项式的计算方法。同时,将上述内容继续细化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以及多项式的项和次数。基于上述结构化知识体系,学生对课程知识生成系统化认识。
(三)基于学生,分层教学
落实分层教学,致力于通过分层教学活动促进处于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增强综合学习能力,有利于提升单元结构化教学水平。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师将整个单元结构分为5个知识板块,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方程的概念、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内容,对于处于不同学习能力等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方程的概念,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同时,要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技巧。
二、明确目标,做好结构化教学准备
(一)设计单元教学目标
教师为保证单元结构化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单元教学目标,致力于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同时,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设置对应的单元教学目标。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教师总结教学内容,设置对应的教学目标,第一,可以正确理解整式的概念、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等内容;第二,可以深刻理解整式加减、整式乘法、整式除法、因式分解方法等步骤。结合上述目标,学生整理与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等资料,掌握重难点知识,为提升整体学习水平奠定基础。
(二)整合单元教学资源
教师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整合单元教学资源,促进他们灵活掌握课程知识,引领他们完成综合学习目标,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单元教学体系。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师总结“全等三角形概念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点,集合“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练习题”、“利用全等三角形合成创意图形”等资料,并借助上述资料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结合上述单元教学资源,生成不同的学习体验,达到改善学习现状的目的。
(三)创设单元教学情境
教师为做好单元教学准备工作,创设单元教学情境,借助该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愿意积极投入该教学活动,为落实单元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教师创设实际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观察蝴蝶、故宫、喜字、脸谱、中国结等图片,要求他们找到上述图片的共同特点,并促进他们结合课程知识探索不同的轴对称图形,保证他们可以对轴对称单元知识生成兴趣。学生根据上述情境,提炼“轴对称”的核心概念,并以此为核心,展开轴对称的概念、性质等内容,从而形成完整的轴对称单元体系,有利于提升结构化学习水平。
三、落实活动,提升结构化教学质量
(一)组织日常教学活动
教师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背景,引入日常学习要素,明确教学要点,学生根据日常学习活动整理零碎的知识点,探究单元结构化学习的逻辑顺序,不断强化学习能力、完善数学思维,积极完成知识的构建任务,得到不同的学习结果。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分式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等内容,要求他们将学过的方程知识整理为结构化体系。学习本单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