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优质讲堂(统编版2024).docx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优质讲堂(统编版2024)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优质讲堂(统编版2024)。本课选自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是鲁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课文以童真、童趣为主题,通过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儿童的无奈与挣扎。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阅读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达真情实感,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理解人生和社会,提升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课文主题,把握作者情感态度。
2.感受鲁迅作品中独特的幽默和讽刺手法。
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古典文学元素和民俗文化背景。
2.把握鲁迅作品中深层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探讨。
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情感。
2.利用多媒体展示,结合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古典文学元素和民俗文化。
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析鲁迅作品中的幽默和讽刺手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模仿鲁迅的文风,锻炼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白板或黑板。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鲁迅生平介绍、相关文学作品背景资料、鲁迅作品阅读指导视频。
4.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写作练习。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让学生预习鲁迅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设计问题如“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代表了怎样的生活状态?”、“鲁迅通过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查看学生的预习进度,或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任务,阅读鲁迅的生平介绍和作品选段,初步了解作者和作品。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鲁迅的生平视频或朗读鲁迅的散文片段,引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古典文学元素和鲁迅的讽刺手法,如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儿童与成人世界的差异。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幽默和讽刺,如通过角色扮演来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鲁迅为何要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通过实践活动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古典文学元素和鲁迅的讽刺手法。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鲁迅相关的书籍和文章,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如对读后感的观点进行评价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读后感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进行写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推荐的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反思总结:学生在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心得。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1)鲁迅作品选读
-《阿Q正传》选段:通过阅读《阿Q正传》中关于阿Q形象的描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笔下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社戏》选段:阅读《社戏》中关于农村生活的描写,让学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