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docx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9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段,描绘了一个充满童趣和探索精神的世界。内容包括:
1.百草园的生活:描述了鲁迅先生在百草园的童年时光,以及他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2.三味书屋的学习:介绍了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以及他对知识的渴求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童年回忆与成长: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展现了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快乐与成长。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品味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成长背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课文中的优美文字和意境,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基本的语文阅读技巧,如词语理解、句子分析、段落大意概括等。此外,他们对鲁迅先生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其作品风格和文学地位。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在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但还需提升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分析的能力。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倾向于合作讨论。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对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及所处时代背景理解不足,可能影响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词和复杂的句式结构,影响阅读流畅性。
-在分析和概括课文内容时,可能会因为缺乏足够的分析技巧和经验,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
-多媒体投影仪
-电脑及教学软件
-黑板与粉笔
-课文朗读音频资料
-相关背景资料(电子文档)
-互动讨论板(实体或电子)
-阅读理解练习题(纸质或电子)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电子版和预习指导。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描述百草园给你留下的印象”、“三味书屋的学习氛围如何?”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微信群的反馈和预习任务的提交情况,监控学生的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课文,标记生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思考,尝试用自己的话回答。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答案通过微信提交给老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进行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初步鉴赏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童年照片,引入课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文学技巧等。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课文中鲁迅先生对自然的描绘,以及他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经历。
-解答疑问: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提问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学鉴赏的技巧。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理解作业。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和其它作品的阅读链接。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根据老师的指导,完成作业任务。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学习。
-反思总结: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自主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