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4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3节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x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节产业转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节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概念、原因和类型
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3.产业转移的典型实例分析
4.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具备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1)提升对产业转移现象的理解和判断能力;2)培养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思维;3)增强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认识和参与意识;4)提高学生运用地理信息获取和评价产业转移影响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地理视角分析和评价产业转移,为未来参与区域发展规划提供基础。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类型:理解产业转移的定义、原因和不同类型,如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
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如政策、市场、资源等。
难点:
1.产业转移的复杂性: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重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相互作用。
2.产业转移的动态变化:把握产业转移的动态过程,包括转移的原因、路径和结果。
解决办法:
1.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产业转移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2.利用地图和图表,直观展示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
3.设计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探究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4.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2.辅助材料:准备与产业转移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如跨国公司迁移案例、区域产业布局变化等。
3.实验器材: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摆放相关地图和资料,确保学生能够自由交流和学习。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详细内容:
1.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分布差异。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引入产业转移的概念。
3.通过简短的视频或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产业转移的现象。
二、新课讲授(15分钟)
1.讲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类型,举例说明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特点。
2.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如政策、市场、资源、劳动力等。
3.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三、实践活动(15分钟)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产业转移案例,收集相关资料。
2.每组分析案例中产业转移的原因、路径和结果,整理成报告。
3.各组展示报告,其他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四、学生小组讨论(15分钟)
1.举例回答: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案例一:某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案例二:某地区因产业转移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2.举例回答:产业转移对区域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案例一:某地区因产业转移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人口流动。
-案例二:某地区因产业转移导致本地人口失业,引发社会问题。
3.举例回答: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案例一:某地区因产业转移带来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案例二:某地区通过产业转移实现绿色发展,提高环境质量。
五、总结回顾(5分钟)
内容: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和影响。
2.强调产业转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思考如何促进本地区产业转移的合理布局。
用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产业转移的历史背景:介绍20世纪以来全球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包括工业革命后的第一次产业转移、二战后的第二次产业转移以及21世纪的第三次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国际案例: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案例,如日本对东南亚的投资、中国沿海地区承接的产业转移等。
-产业转移的国内案例:研究中国各地区的产业转移现象,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产业布局调整。
-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探讨全球化、技术进步、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2.拓展建议:
-阅读相关书籍:《全球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中国产业转移研究》等,深入了解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实践。
-观看纪录片:推荐《中国制造》、《大国重器》等纪录片,了解中国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
-参与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产业转移的现场情况,如参观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