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ppt
4古诗两首;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1.理解诗句的含意,体会古今局部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地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练习背诵。
3.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字子美,河南人。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被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复。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假设狂,在极度兴奋中,诗人用一气贯注、轻快活泼、朗爽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此诗也赞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满”和“狂”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满”字表现了诗人初闻喜讯时冲动得喜极而泣,老泪纵横的状态,而“狂”字那么表现了诗人在冲动过后的喜悦心情。这两个字表现了诗人由悲喜交加,喜极而泣,到破涕而笑,欣喜假设狂的转变。由此可见,当时诗人的心情之冲动。;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2.这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归心似箭的情感的?;四
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如何表现诗人听闻收复蓟北后的喜悦之情的?;首联的一个“满”字,颔联的一个“狂”字,均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喜极而泣和欣喜假设狂。颈联和尾联运用了想象和联想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1、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搜集杜甫的诗,选择一首喜爱的理解后背下来。;1.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根底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古诗《示儿》。
3.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示儿;示儿;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辉,成为杰出诗人,被后人称为“诗魔”。;《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到达了什么效果?;首句说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没有丝毫感到恐惧和痛苦。“但”字笔锋一转,说明还有事放心不下,那就是直到老死也未能见到祖国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知乃翁。;第二句诗在情感上有何变化?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话写对孩儿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弥留之际,作者不以儿女情长为念,却以“北定中原”为最后遗愿,以“无忘告乃翁”为最后嘱托。寥寥数语,既饱含了诗人热切的盼望,又表达了诗人坚决的信念。感情流露自然而真切,深挚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齐读两首古诗,思考: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纵然漂泊在外,抑或是弥留之际,诗人也能为国欢喜为国忧,这样的爱自然流露,真切可触,似乎画面就在眼前,我们也能伴随他们的悲喜而思绪奔腾。虽然我们的力量还小,但只要我们心中装着祖国,并以此为奋斗目标,幼苗终将成长为参天大树,挺立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为那里撑起一片绿荫。;搜集几首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