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川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13课《配乐诗朗诵》教学设计.docx
全国川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13课《配乐诗朗诵》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全国川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13课《配乐诗朗诵》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信息技术班
3.授课时间:2023年X月X日第2节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通过配乐诗朗诵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在艺术表达中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创作和展示个性化艺术作品。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基本的音频处理和多媒体制作知识,能够使用音频播放软件和简单的音频编辑工具。此外,学生对诗歌朗诵有一定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音乐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兴趣较高。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但部分学生在创意表达和细节处理上可能较为薄弱。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也乐于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进步。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制作配乐诗朗诵时可能遇到音频剪辑技巧不熟练、音乐与诗歌节奏匹配不当等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诗歌朗诵的情感表达上感到困难,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艺术创作结合,可能也是学生需要克服的挑战。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讲解音频剪辑和配乐技巧,同时通过示范操作展示创作过程。
2.设计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配乐诗朗诵的制作,促进互动和交流。
3.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同时,利用音频编辑软件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经典配乐诗朗诵的视频,让学生欣赏。
2.提出问题:视频中的配乐是如何与诗歌融合的?如果你们来制作一段配乐诗朗诵,会怎样选择音乐?
3.学生分享:邀请几位学生谈谈他们对配乐诗朗诵的理解和感受。
4.教师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配乐诗朗诵》。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音频剪辑技巧(5分钟):介绍音频剪辑的基本概念、常用工具和操作方法。
2.介绍配乐选择原则(5分钟):讲解如何根据诗歌内容和情感选择合适的音乐。
3.示范制作过程(5分钟):教师现场演示如何将音频与音乐结合,制作一段简单的配乐诗朗诵。
(三)巩固练习(20分钟)
1.分组讨论(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制作自己的配乐诗朗诵。
2.学生实践(10分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组制作配乐诗朗诵。
3.教师指导(5分钟):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在制作配乐诗朗诵时,如何确保音乐与诗歌的节奏和情感相匹配?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制作心得和技巧。
3.教师总结:强调音乐与诗歌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
(五)展示与评价(5分钟)
1.小组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配乐诗朗诵作品。
2.学生评价:邀请其他组学生评价展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音频剪辑技巧、配乐选择原则和制作过程。
2.强调配乐诗朗诵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创作配乐诗朗诵,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教学过程设计共计45分钟,每个环节时间分配合理,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互动和实践。
知识点梳理
1.配乐诗朗诵的基本概念:
-配乐诗朗诵是一种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要求朗诵者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情感的表达来传达诗歌的意境。
2.音频剪辑技巧:
-音频剪辑是指对音频文件进行编辑和整理的过程。
-常用的音频剪辑工具包括Audacity、AdobeAudition等。
-音频剪辑的基本操作包括剪切、复制、粘贴、删除等。
3.配乐选择原则:
-根据诗歌内容和情感选择合适的音乐。
-音乐的节奏应与诗歌的节奏相匹配。
-音乐的旋律和风格应与诗歌的意境相协调。
4.制作配乐诗朗诵的步骤:
-选择合适的诗歌和音乐。
-对音频进行剪辑和整理,确保音乐与诗歌的节奏和情感相匹配。
-将剪辑好的音频与诗歌朗诵的音频合并。
-调整音频的音量平衡,确保音乐和朗诵的声音清晰可听。
5.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