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docx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本节课以地球仪为工具,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等基本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地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空间观念、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通过地球仪的使用,提升学生观察地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其运用地图进行空间定位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地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理解经纬度的概念及其在地图上的应用。
②通过地球仪,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赤道、南北极等基本地理特征。
③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如确定某地的经纬度。
2.教学难点,
①理解经纬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航空、通讯等领域的定位技术。
②将地球仪上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如根据经纬度判断两地之间的距离和方位。
③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影响,如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以便查阅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地球仪模型、世界地图、经纬线图等教学图片,以及与地球形状、经纬度相关的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地球仪模型,供学生操作使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书写工具,确保学生能够方便地记录和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展示世界地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地图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吗?它是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形状和位置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将通过地球仪来探索地球的奥秘。”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展示地球仪,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经纬度的概念。
-通过实例,如北极星的位置,解释经纬度在地图上的应用。
-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确定地点的经纬度。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地球仪,尝试找出几个不同地点的经纬度。
3.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地球仪操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点,用地球仪确定其经纬度,并解释原因。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4.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提问:“为什么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是重要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经纬度在航海、航空、通讯等领域的应用。
5.情境教学与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一名航海家,如何利用地球仪确定你的位置?”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导航。
-分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6.创新教学活动(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地球是一个完美的球体,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想法。
-教师总结,强调地球的实际形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提出拓展问题:“除了地球仪,还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给予补充和总结。
8.作业布置(2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请每位同学回家后,用地球仪找到自己家乡的位置,并记录下其经纬度。”
教学过程设计总结:
本节课通过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提问、情境教学与互动、创新教学活动、总结与拓展以及作业布置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理解经纬度的概念,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综合思维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互动,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科学家如何测量地球的数据。
-《经纬线的奥秘》:深入探讨经纬线的起源、应用以及它们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地球自转与公转》: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以及它们对地球气候和生物的影响。
-《世界地图集》:提供不同类型的地图,如政治地图、地形地图、气候地图等,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多样性和用途。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原理。
-通过互联网资源,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大小、经纬度等信息的最新研究。
-观看与地球科学相关的纪录片,如《地球脉动》、《宇宙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