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3课世界大家庭.docx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3课世界大家庭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3课“世界大家庭”,本课围绕世界地理环境、国家分布、民族构成等内容展开,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本课与课本紧密关联,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交融,提升对地理环境、民族关系、国际交流等方面的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国家观念,培养尊重世界文明、促进国际和平的公民意识,发展跨文化沟通能力,形成正确的国际交往观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主要民族和宗教特点。
②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③了解世界地理格局的演变,认识国家间的关系和合作,形成国际视野。
2.教学难点
①深入分析世界地理格局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经济政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关系,特别是民族冲突与和谐共处的机制。
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与社会知识分析现实国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系统介绍世界地理格局和主要文化特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不同文化差异和民族关系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冲突。
教学手段:
1.利用PPT展示世界地图、各国风情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2.运用视频资料,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激发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使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世界大家庭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世界大家庭是由哪些成员组成的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世界大家庭的多样性。
简短介绍世界大家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世界大家庭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大家庭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世界大家庭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世界大家庭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世界大家庭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大家庭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世界大家庭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世界大家庭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世界大家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世界大家庭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世界大家庭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大家庭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世界大家庭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世界大家庭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世界大家庭的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与世界大家庭相关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地理位置、文化特点、民族构成等。
要求学生提交一份书面报告或口头报告,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8.教学反思(课后)
目标: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过程:
教师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课堂氛围等。
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理解难点、互动不足等,并提出改进措施。
记录教学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世界地理大发现》这本书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地理的演变过程,特别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历史。
-《世界民族志》通过介绍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习俗,帮助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