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上课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杜甫生平简介 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 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点行频(频繁的点兵出征) 片段二:征人控诉⑴“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⑵征人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所给征人带来的苦难? ⑴“武皇开边意未已” (即唐玄宗)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⑵戍边——无休止 家园——尽荒芜 索租——何太急 青海——群鬼哭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 出征场面 生离死别 人民怨愤 “行人”答问 频繁征兵 超期服役 战争危害 民生凋敝 兵民愿望 战场惨象 ——前后照应 层层递进 注意: 对于关键句的赏析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引述关键字赏析,才不至于使答案显得空泛。如遇到有用特殊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点明。 (2)构思巧妙:①点→面(由几个场景的描写扩展到全社会的现象,痛苦由个人扩展到社会,是对社会,对朝廷的控诉,体现了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特色。) 总结全诗艺术特色 (1)寓情于事:叙事诗(动作、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生动) ②在叙述中前后照应 (3)语言特色: ①白描手法,借助对比和比喻 ②语言明白易晓:过渡句和习用词语 通俗口语、民歌手法 三、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诗的语言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放笔婉约、简练生动等。 * * * 兵车行 杜甫 杜甫(712—770)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诗史”“诗圣”。 ???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胸怀天下,悲悯黎民,又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甚至幻想着为解救底层社会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代表作《春望》、《悲陈陶》、《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后经严武荐任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不足半年,辞职回草堂。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兵车行》的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