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杜甫蜀相兵车行.ppt

发布:2018-02-28约2.14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杜甫《蜀相》《兵车行》 《蜀相》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语言鉴赏举例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字是本诗的诗眼。两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五百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只有悟懂了“自”与“空”两个字,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末的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 比较阅读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蜀相》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叹惋诸葛亮未能完成自己的事业,也是借古人抒发诗人壮志未酬的怀抱。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侧重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兵车行 艺术特色 《兵车行》以其深刻的思想性,感人的艺术魅力,为人们传颂至今。归结起来,其出彩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寓情于叙事描写,水乳交融。 车声隆隆,战马嘶鸣。诗歌一开头就仿佛使我们回到了那连年征战的岁月。一队队身着戎装的穷苦百姓,被官吏们驱赶着奔赴前线。“行人”的父母妻儿,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为亲人送别。无数的车队人群扬起的滚滚尘埃,遮天蔽日,连咸阳桥都淹没了。“爷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牵衣顿足拦道哭”,千万人的哭声震撼大地直冲云霄,这景象多么凄惨啊!诗人用铺叙渲染的手法,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生离死别的图画,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在这些平实的叙事描写中,字字句句蕴含着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谴责,对广大劳动人们的无限同情,始终贯穿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思想感情。  2.真实自然,贴切传神。 诗人在描写叙述完亲眼见到的生离死别图后,又通过自己的耳朵,听到了征夫的直接倾诉,他们不但哭诉了自己“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的悲惨遭遇,还让我们看到了另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揭示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既表现了诗歌内容的广度,又体现了诗歌立意的深度。诗人采用“目见耳闻”的艺术构思形式,使作品真实感人,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环环相扣,结构严谨。 第一段以人号马嘶,尘烟迷漫的喧嚣气氛振起全篇,引人探其原因。第二段的倾诉苦衷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回应上文“牵衣顿足拦道哭”的原因,前后辉映,相为补充。诗歌末尾的“新鬼烦冤旧鬼哭”,又照应了前半部分的“牵衣顿足拦道哭”,虚实相生,增加了悲剧的艺术效果。最后以一句“天阴雨湿声啾啾”,既写景又抒情,遥应开头的“尘埃不见咸阳桥”。叙述层次错落有致,舒得开,收得拢,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形成了一个有机完美的统一整体。 4.句型灵活,平仄相间。 诗人将情节的推进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起来,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参差错落,整齐中富于变化,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5.语言直白,通俗易懂。 通篇采用通俗口语,如“爷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反是生女好”、“古来白骨无人收”、“租税从何出”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再加上诗人采用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等,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读起来铿锵和谐,悦耳动听。前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此言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杜诗善用民歌,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 *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迁居巩县安史之乱爆发,流亡中被俘,后任左拾遗,764年,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亲历安史之乱。切身的感受与深刻的观察,使杜诗反映现实广阔深刻,被誉为“诗史”。有名的有“三吏”“三别”,著有《杜工部集》。 首联:写诗人去武侯词途中的情况。是问路时的问答形式,微露满意和欣慰。 颔联:写入祠后所见。“自”、“空”二字写出冷落凄凉,暗含“丞相无缘得见春色好音”的伤感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