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 …… 姊妹弟兄皆烈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白居易 《长恨歌》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又因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杜工部。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被称为“诗史”,杜甫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 人民的命运联在一起, 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 “沉郁顿挫”。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1、读书游历时期(35岁前) 二十岁后,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二十四岁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这一时期代表作《望岳》(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困顿了十年,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负责看管兵甲仓库)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3、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脱险后,授官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时期(48-58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死于湘江一条破船上。 诗作《蜀相》《登高》《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兵车行》的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呼喊的作品。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文体简介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行”是乐曲的意思。汉魏以后的乐府(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唐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即事名篇,自创新题。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 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 甫 兵车行 感情基调 这首诗是诗人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作品。充满对统治者的愤怒、怨恨之情。怨愤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把握诗歌内容: 齐读第一段,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 什么画面?? 惨别图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剑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