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1).doc
《读读童谣和儿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
一、读本分析
快乐读书吧一年级《读读童谣和儿歌》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阅读能力,精心挑选了古今中外广泛流传的多篇童谣和儿歌,本书共有四册。书中挑选的童谣和儿歌内容取材贴近生活和自然,内容浅显,篇幅简短,思想单纯,想象丰富,富有情趣,语言活泼,韵律感强,朗朗上口。题材包罗万象,能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学生可以从童谣和儿歌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阶段是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刻,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力大胆、丰富,是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关键期。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以及游戏活动感兴趣。但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自制能力不足。因此,我会搭建多种支架,创设丰富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尝试阅读整本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书籍局部名称,学会用猜测、提问的方法理解童谣和儿歌的意思。
2、激发对于童谣和儿歌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学习读书分享的方法。
3、逐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四、阅读重难点重点:
认识书籍局部名称,学会用猜测、提问的方法理解童谣和儿歌的意思。
难点:
激发对于童谣和儿歌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学习读书
这活动既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出示图片,引入课题
出示《读读童谣和儿歌一》这本书图片,从而引入课题《读读童谣和儿歌一》,让学生读出书名。
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学习不是零起点,因此,课程一开始,通过抢答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交流儿歌和童谣带来的乐趣,从而乐于阅读更多的童谣和儿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3、认识封面,知晓信息
出示本书的封面,引导学生从书名,插图,作者,目录等方面了解这本书。这一环节我运用搭建支架:“从观察封面,我知道了:__”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封面的主要信息,整体感知文本基本信息,为后面的品读理解奠定基础。
4、借用目录,猜测内容
这一环节我将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几个人一小组,相互讨论,从目录中你猜想一下每篇童谣或儿歌的内容,学生可以天马行空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形式下感受童谣和儿歌的乐趣,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5、制定计划,养成习惯
良好的阅读计划是整本书阅读的成功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体验猜测的成功喜悦,感受阅读的收获,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整本书,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
(1)本书的童谣和儿歌都具有较强的节奏和韵律,阅读的过程中要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律美。
(2)阅读的过程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制定如下的阅读记录卡,完成阅读任务。
阅读日期阅读书目阅读页码是否读懂(√)猜测准确度(评1-3颗☆)
(二)推进阶段:了解阅读情况,感受童谣和儿歌的乐趣。
1、检查阅读进度,评选阅读之星
通过检查学生的阅读记录卡,了解学生阅读进度,评选“阅读之星”,并颁奖。
2、学会提问,感知童谣
为了检测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理解,教给学生尝试用提问的方式
理解童谣和儿歌。以学习《小蜗牛》为例: (1)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蜗牛吗?
3、学会提问,感知童谣
为了检测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理解,教给学生尝试用提问的方式理解童谣和儿歌。以学习《小蜗牛》为例:
(1)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蜗牛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谣《小蜗牛》。读读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小蜗牛要去干什么?小蜗牛会去哪里?小蜗牛会遇见谁?
2)同学们真会学习,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下面你们就
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童谣,边读边勾画圈点出答案,学生通过阅读汇报答案。
(3)学生自选一篇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提出各种问题,让其他同学通过阅读尝试解答,教师随机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运用这种任务型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真正落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朗读指导,感受童谣之美
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配乐读等方式,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再指导学生边背诵童谣边做动作加深理解和记忆。通过读一读、背一背,做一做的方式,感受童谣和儿歌的韵律美,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阅读童谣和儿歌的乐趣。
(三)分享阶段:分享阅读成果和喜悦
1、朗读分享
学生挑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童谣或儿歌进行班级朗读比赛,评选班级朗读之星,颁发“朗读小达人”证书。
2、阅读感悟分享
学生先小组内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接着各小组挑选1-2人班内分享,评选“心得小达人,”颁发证书。
3、手抄报分享
展示学生制作的阅读手抄报,评选“心灵手巧小达人,”颁发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