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2024)上册.docx
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2024)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星期一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化学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通过学习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提升实验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同时,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实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理解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助燃物和达到着火点的三个条件。
-灭火原理:讲解灭火的三种基本方法(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过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2.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具体应用:难点在于如何将燃烧条件与实际生活中的燃烧现象相结合,例如解释为什么某些物质容易燃烧而另一些则不易燃烧。
-灭火方法的实际操作:难点在于理解不同灭火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适用范围,例如在不同火灾场景下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能量变化的量化理解: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量化和计算,以及如何将这一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燃烧与灭火相关的图片、图表,以及燃烧实验的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准备酒精灯、火柴、蜡烛、干冰、灭火器等实验器材,确保其安全性和完整性。
4.教室布置:设置实验操作台,划分小组讨论区域,确保学生能够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火灾现场的视频,提问学生:“当遇到火灾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燃烧的条件(5分钟)
-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达到着火点。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燃烧现象,理解燃烧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某些物质容易燃烧,而另一些则不易燃烧?
2.灭火的方法(10分钟)
-讲解灭火的三种基本方法: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
-通过图片、图表展示不同灭火方法的应用场景。
-实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灭火方法的具体操作。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0分钟)
-通过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讲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以及能量守恒定律。
-引导学生思考: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与日常生活有何联系?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实验操作:分组进行燃烧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2.课堂讨论:围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燃烧条件和灭火方法的应用。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学生:燃烧的三个条件分别是什么?
2.提问学生:灭火的三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3.提问学生: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何体现能量守恒定律?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学生展示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学生分享对燃烧与灭火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和拓展。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灭火等。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5分钟
-燃烧的条件:5分钟
-灭火的方法:10分钟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0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7.总结与反思: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燃烧的基本概念:
-燃烧是一种放热的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火焰、光和热的产生。
-燃烧通常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通常是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2.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指能够与氧气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并产生热量的物质。
-助燃物:指能够支持燃烧过程的物质,通常是氧气。
-着火点:指物质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3.燃烧的类型:
-燃烧可分为完全燃烧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