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课堂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docx
第七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课堂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鲁教版上册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为主题,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等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安全意识。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素养;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化学思维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安全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原理,掌握灭火的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2.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难点:
1.理解燃烧过程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系。
2.正确判断和运用灭火方法。
解决办法:
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燃烧现象,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
2.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燃烧过程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系。
3.设计灭火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灭火方法的实际应用,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燃烧物质、灭火器材等)、白板或黑板。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网络图片、视频资料、在线实验演示。
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教学软件。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预习燃烧的定义、燃烧的条件和常见的灭火方法。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燃烧与灭火”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否可燃?”“在灭火过程中,为什么要考虑火源、可燃物和氧气的相互作用?”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例如,通过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或问题清单来评估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火灾现场的视频或图片,引出“燃烧与灭火”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着火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例如,通过实验演示灭火器的工作原理。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预习内容,讨论并总结灭火方法的有效性。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燃烧与灭火”课题,布置实验报告或小论文,要求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燃烧与灭火”相关的拓展资源,如火灾逃生指南、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等。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六、知识点梳理
1.燃烧的概念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产生火焰、热量和光的现象。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等。
(2)助燃物:能支持燃烧的物质,通常是氧气。
(3)达到着火点的温度:可燃物与助燃物接触时,温度达到一定程度,使可燃物开始燃烧。
3.燃烧的类型
(1)固体燃烧:如木材、纸张、煤炭等。
(2)液体燃烧:如汽油、柴油、酒精等。
(3)气体燃烧: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
4.灭火的基本原理
(1)移除可燃物:将燃烧物质从火源处移开,使燃烧停止。
(2)隔绝氧气:将燃烧物质与氧气隔离,使燃烧停止。
(3)降低温度:将燃烧物质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
5.灭火的方法
(1)灭火器:根据火灾类型选择合适的灭火器进行灭火。
(2)水:用水冷却燃烧物质,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3)沙土:用沙土覆盖燃烧物质,隔绝氧气。
(4)泡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适用于油类火灾。
6.火灾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