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民间美术-教学设计.doc

发布:2023-09-17约2.7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中国民间美术 学科 高中美术 年级 一年级 相关领域 美术鉴赏 设计理念 本章节的内容,内涵较深,相对于当代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往往觉得民间美术土、粗、俗,要使学生对其认可并喜欢,必须先使学生对其深度有一定了解,从民间美术的内涵入手,从国家倡导振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传承创新,加深对民间美术的了解,提高学生兴趣,进而感受民间美术的形式美感。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鉴赏, 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形式分类、民间美艺术语言的特征、如何理解民间美的艺术语言。罗列了剪纸、年画、刺绣、玩具、雕塑等民间美术。这一课以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作品介绍为主,不能很好的适应个性化、多元化的现代生活,需要结合一些创新实践课题,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审美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情况: 知识技能方面: 高一年级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对其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能力方面: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方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小组探究问题与合作交流、作品展示与课堂评价的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积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详尽的创意流程分析。 有关剪纸的相关视频、照片及实物展示。 教师示范立体剪纸“牡丹花”,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剪纸的概念、形式、用途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2.理解:剪纸的艺术语言,如对称性等。 3.掌握:剪纸的技法和创新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认识学习“民间美术”的意义。 2.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3.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使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剪纸的艺术语言特征。 难点:将传统的剪纸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传承创新。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一:导入 用教师自己在陕州地坑院拍摄的非遗传承人的剪纸视频和照片引出剪纸主题。 板书课题:中国民间美术——弘扬非遗文化 传播剪纸艺术 欣赏,感受民间美术作品。 创造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入课题。 5分钟 二:新授 出示课件: 根据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间美术,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设置问题帮助理解:非遗传承人为什么创作?如何进行创作? 教师总结并课件展示: 民间美术是广大农村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作,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广泛流传的美术作品。非遗传承人运用折叠、阴刻阳刻、刺孔等技法进行剪纸创作。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传承人剪了什么,我们可以剪什么? 教师示范剪立体牡丹花。指导学生分组练习并展示较好的剪纸作品。 深入介绍: 剪纸是我国最普遍,最单纯的民间美术,是各种民间美术的基础,用来表达喜庆祝福、美化环境。 牡丹寓意富贵,结合洛阳地方特色,创作立体剪纸牡丹。 创作过程: 剪出花瓣:将折纸多次对折后,画出花瓣一半的形状,利用剪纸的对称性,剪出完整的多片花瓣。 剪出花心:用长方形纸条对折剪出线条。从纸条的一端卷起粘好,花心就做好了。 剪出叶片:将折纸对折,画出叶片的一半,剪去需要镂空的部位,为衬色做准备。 粘好叶片,创作完成。 3: 讨论分析:举例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中国民间美术——非遗剪纸有何意义?面对民间美术、非遗的逐渐消失的现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课堂总结: 总结剪纸的概念、分类、用途、寓意性、象征性等。 要重视、保护、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生思考回答: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学生和教师一起实践. 学生讨论回答: 民间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它的过去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它的现在是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是民族艺术的活的传统。因此要重视、保护、传承、创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生总结回答: 我们应该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剪纸的形式、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