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犯罪原因的社会分析》-课件设计.ppt

发布:2018-12-02约1.74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通过因果关系来分析认识犯罪的原因: 一、从结果追溯原因 二、从原因推导结果 认识犯罪原因,离不开犯罪现象。 犯罪现象与犯罪原因的关系: 1、犯罪现象是有关犯罪与犯罪人的经验事实,具有各种外在形式;犯罪原因则是决定犯罪现象的内在根据,深藏在犯罪现象背后,同样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2、任何犯罪现象都是犯罪原因的具体存在形式,一定量的犯罪原因总是通过一定量的犯罪现象表现出来,反之亦然。但是同一的犯罪现象可能反映的是不同的犯罪原因,同一犯罪原因也可能凭借不同的犯罪现象来显示。 3、犯罪现象属于外在物,可以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犯罪原因则必须凭借人们的理性思维,在深入研究犯罪现象之后才能认知。 二、外国学者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 1、犯罪的生理原因 2、犯罪的心理原因 3、犯罪的社会原因 4、犯罪相关因素 三、中国学者关于犯罪原因的研究 中国学者对犯罪原因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著名犯罪社会学家严景耀先生的社会变迁理论。 新中国建立后,阶级斗争理论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犯罪原因理论。 改革开放之后,提出三种理论: 1、矛盾冲突论 2、社会控制功能弱化论 3、综合动因论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矛盾有哪些呢? 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 1、物质和精神需求与客观实际满足条件的矛盾 2、社会生活中各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3、社会变革导致新旧制度、新旧观念之间的矛盾 4、一定范围内的阶级矛盾 人际矛盾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产领域中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占有的矛盾 2、人际关系中的矛盾 3、人们生活中的利益矛盾 第二节 探索犯罪原因的基本途径 一、犯罪社会学关于犯罪原因的基本假设 (一)没有天生的犯罪人,任何犯罪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1、犯罪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2、社会环境的状况,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发生的状况。 3、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犯罪形势的变化。 (二)犯罪主要源于社会现实环境之中,历史与外部因素必须通过现实因素发生作用 (三)犯罪人是可以改造的 犯罪社会学 犯罪人类学 犯罪根源是指犯罪的“终极原因”或“原因的原因”。犯罪根源具有普适性、初始性和本原性三大特点。 所谓普适性,是指这种因素在古今中外和各种同类犯罪中都在发挥作用 所谓初始性,是指这种因素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古老的犯罪中就已存在 所谓本原性,是指这种致罪因素与其他犯罪原因相比,是一种本原与派生的关系 犯罪根源于人类文化自身,它是由人类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或者可以说它是人类文化的“天然缺陷”。 他具体表现为人类社会的主体性需求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矛盾冲突,犯罪正是这种矛盾冲突的产物。 抑制犯罪的主要途径 第一,控制人的主体需求,使之保持在人类所允许的范围内 第二,提高满足人类主体需求的社会能力 第三,通过社会制裁的措施,扼杀人类社会中超越自己能力所能满足的主体需求。 第三节 影响我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犯罪的社会根源依然存在 二、社会转型造成的结构失衡 三、市场经济的消极社会后果 四、犯罪的文化土壤仍然相当肥沃 犯罪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关键原因不在于外部,也不在于历史,而在于我们自己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 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失衡主要表现为收入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这种失衡必然伤害最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降低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政策的吸引力,使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原则功能弱化,社会信任结构趋于解体,人们的社会心理严重失衡。 思考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存在的社会差别主要是所谓的“三大差别”,即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差别。 问:你认为这三大差别带给社会的影响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差别?结合本课程和自身经历谈谈想法。 * 第三章 犯罪原因的社会分析 第一节 中外学者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 一、犯罪原因的概念 就是引起犯罪现象发生的各种因素。 水涨船高 风吹草动 药到病除 社会现象很少有单一的因果关系,大量 存在的是多因多果,一果多因,多果一因, 一因多果,多因一果,互为因果。 社会矛盾 人际矛盾 能否通过改造让罪犯回归社会 区 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